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会计论文--审计论文--各类审计论文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提高路径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1. 绪论第15-22页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第15-17页
     ·研究背景第15-16页
     ·研究目的第16-17页
   ·研究框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7-20页
     ·研究框架第17页
     ·研究内容第17-19页
     ·研究方法第19-20页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0-21页
   ·论文的不足与后续设想第21-22页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第22-36页
   ·文献综述第22-29页
     ·审计质量文献综述第22-25页
     ·审计质量衡量标准文献综述第25-29页
   ·论基础第29-36页
     ·交易成本理论与契约理论第29-31页
     ·委托代理理论与公司理论第31-32页
     ·博弈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第32-34页
     ·有效市场假说与经济后果学说第34-36页
3. 独立审计质量的衡量第36-60页
   ·衡量审计质量的困惑第36-40页
     ·审计质量特征与衡量审计质量的困惑第36-39页
     ·直接影响审计质量量化的两个因素第39-40页
   ·审计质量衡量的二维视角第40-48页
     ·现有审计质量衡量标准的反思第40-44页
     ·衡量审计质量标准的新视角第44-48页
   ·审计质量特征的实证研究第48-60页
     ·研究假设第48-49页
     ·研究设计第49-51页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第51-52页
     ·统计数据分析第52-58页
     ·结论第58-60页
4. 影响审计质量因素的博弈分析第60-79页
   ·研究思路第60页
   ·审计质量博弈模型的参与者及其关系第60-64页
     ·审计质量博弈的参与者第60-63页
     ·审计主体、审计客体与审计环境的博弈关系第63-64页
   ·审计质量博弈模型的构建第64-69页
     ·博弈模型假设第64-66页
     ·博弈模型的局中人及其策略第66-67页
     ·博弈模型局中人的支付函数第67-69页
   ·审计质量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解第69-74页
     ·监管部门使会计师事务所主动采用高质量审计策略的条件第69-71页
     ·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的条件第71-72页
     ·上市公司管理层委托甲会计师事务所的条件第72-73页
     ·上市公司管理层愿意真实披露财务报告的条件第73-74页
   ·审计质量博弈分析及其启示第74-78页
   ·结论第78-79页
5. 审计质量提高路径:审计主体视角第79-112页
   ·研究思路第79-80页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第80-83页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事务所声誉的建立第80-81页
     ·由“声誉”到“深口袋”: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法律责任与审计质量第81-83页
   ·实证研究第83-109页
     ·研究假设第83-84页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第84-89页
     ·样本与数据第89页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衡量:二分法与聚类分析第89-103页
     ·样本描述性统计第103-106页
     ·单变量分析第106页
     ·多变量分析第106-109页
   ·研究结论第109-112页
     ·结论第109-110页
     ·政策建议第110-112页
6. 审计质量提高路径:审计客体视角第112-137页
   ·研究思路第112-113页
   ·公司治理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第113-119页
     ·我国公司治理的现实第113-116页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的关系第116-117页
     ·公司治理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第117-119页
   ·实证研究第119-134页
     ·研究假设第119-126页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第126-130页
     ·样本与数据第130页
     ·单变量分析第130-134页
   ·研究结论第134-137页
     ·结论第134-135页
     ·政策建议第135-137页
7. 审计质量提高路径:审计环境视角第137-160页
   ·研究思路第137-138页
   ·审计环境与审计质量的关系第138-145页
     ·审计制度环境的内涵第138-139页
     ·制度的属性与实施机制第139-140页
     ·审计质量与制度环境的关系第140-141页
     ·审计制度环境的构成第141-145页
   ·实证研究第145-157页
     ·研究假设第145-151页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第151-153页
     ·样本与数据第153-155页
     ·成对样本T检验第155-157页
   ·研究结论第157-160页
     ·结论第157-158页
     ·政策建议第158-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74页
后记第174-175页
致谢第175-177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177-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寿险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研究
下一篇:中外股票市场联动性的非参数与半参数建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