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0 前言 | 第12-19页 |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对萧萐父早期启蒙说的研究 | 第14-15页 |
·关于萧萐父对王夫之思想研究的探讨 | 第15-16页 |
·对萧萐父中国传统文化观的研究 | 第16页 |
·对萧萐父诗化哲学的研究 | 第16页 |
·对萧萐父先生学行的追忆和记述 | 第16-17页 |
·论文创新点、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 “哲学启蒙”说的概念释义及其思想渊源 | 第19-31页 |
·“哲学启蒙”说的概念释义 | 第19-22页 |
·“哲学启蒙”说的名称由来 | 第19-21页 |
·萧萐父“哲学启蒙”说的涵义 | 第21-22页 |
·“哲学启蒙”说的思想渊源 | 第22-31页 |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者研究成果的影响 | 第23-25页 |
·以侯外庐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家相关研究的影响 | 第25-31页 |
2 “哲学启蒙”说的方法论支撑 | 第31-43页 |
·基于黑格尔-马克思-列宁的相关论述,“纯化”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 | 第32-34页 |
·厘清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第32-33页 |
·揭示哲学认识的特殊性 | 第33页 |
·提出筛选史料的原则 | 第33-34页 |
·基于科学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提出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 | 第34-38页 |
·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 | 第34-35页 |
·研究方法的运用——哲学思想发展的圆圈理论 | 第35-38页 |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党性原则,阐述历史科学中的历史感情问题 | 第38-40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的含义 | 第38-39页 |
·历史科学和历史感情的关系 | 第39-40页 |
·基于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研究成果,倡导多元开放的学术史观 | 第40-43页 |
·重视对不同国家社会起源史的研究,突破单一国家起源论 | 第41页 |
·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尊重各国家各民族社会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 第41-42页 |
·重视不同学科、学派和非马克思主义者的学术成果,进行自己的古史研究 | 第42-43页 |
3 “哲学启蒙”说的基本理论观点 | 第43-71页 |
·王夫之思想个案研究 | 第44-49页 |
·对王夫之哲学思想的研究 | 第44-46页 |
·对王夫之经济学思想的研究 | 第46-48页 |
·对王夫之思想的整体把握 | 第48-49页 |
·“哲学启蒙”说之“史的回溯” | 第49-62页 |
·对中国与西方国家启蒙发展史的比较研究 | 第50-51页 |
·对中国哲学启蒙特殊发展道路的树立 | 第51-62页 |
·“哲学启蒙”说之“论的探索” | 第62-71页 |
·“难产说”的进一步发展 | 第62-65页 |
·创造性地提出“历史接合点”的问题 | 第65-66页 |
·多元开放的文化包容意识 | 第66-71页 |
4 “哲学启蒙”说的影响和意义 | 第71-77页 |
·“哲学启蒙”说的影响 | 第71-74页 |
·20 世纪 80 年代:杜维明和包遵信的挑战 | 第71-72页 |
·20 世纪 90 年代:“反思启蒙”或“消解启蒙”的挑战 | 第72-73页 |
·2008 年后:萧门弟子对“哲学启蒙”说的争论 | 第73-74页 |
·“哲学启蒙”说的意义 | 第74-77页 |
·“哲学启蒙”说的时代意义 | 第75页 |
·“哲学启蒙”说的现实价值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个人简历 | 第82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