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行政伦理监督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四、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4-16页 |
第一章 行政伦理监督及其机制 | 第16-31页 |
一、 基本概念界定及特征 | 第16-21页 |
(一) 行政伦理的概念及特征 | 第16-20页 |
(二) 行政伦理监督的内涵及特点 | 第20-21页 |
二、 监督及监督机制 | 第21-23页 |
(一) 监督的要义 | 第21页 |
(二) 关于监督机制的解释 | 第21-23页 |
三、 行政伦理监督的理论依据、类型及意义 | 第23-31页 |
(一) 行政伦理监督的理论依据 | 第23-26页 |
(二) 行政伦理监督的类型 | 第26-29页 |
(三) 加强行政伦理监督的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行政伦理监督机制的功能体现 | 第31-39页 |
一、 完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的原则 | 第31-32页 |
二、 行政伦理监督机制与外部运行环境 | 第32-35页 |
(一) 监督机制与运行环境的关系 | 第32-33页 |
(二) 外部运行环境因素分析 | 第33-35页 |
三、 行政伦理监督机制的功能体现 | 第35-39页 |
(一) 惩治腐败行为 | 第36页 |
(二) 防范行政伦理失范 | 第36-37页 |
(三) 促进政府廉政自律建设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我国行政伦理监督机制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39-49页 |
一、 行政伦理监督机制的建设成效 | 第39-42页 |
(一) 监督认知程度普遍提高 | 第39-40页 |
(二) 法制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第40页 |
(三) 监督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 第40-41页 |
(四) 制度化进程发展迅速 | 第41页 |
(五) 有利于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 | 第41-42页 |
二、 行政伦理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6页 |
(一) 主客体关系复杂,监督执行不到位 | 第42-43页 |
(二) 监督手段不科学,过分依靠惩治手段 | 第43页 |
(三) 监督重点偏失,忽视预防工作 | 第43-44页 |
(四) 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 第44页 |
(五) 部分监督人员道德素质低 | 第44-45页 |
(六) 监督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45-46页 |
(七) 公共监督意识不足 | 第46页 |
三、 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第46-49页 |
(一) 权力运行模式的局限 | 第46-47页 |
(二) 公民监督权的弱化 | 第47页 |
(三) 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 第47-48页 |
(四) 法治化进程缓慢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行政伦理监督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 第49-58页 |
一、 加强多元化主体的监督职能 | 第49-51页 |
(一) 完善立法权和司法权的监督 | 第49页 |
(二) 确保行政监察机关的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 第49-50页 |
(三) 加大党内监督的力度 | 第50-51页 |
(四) 增强社会监督的效力 | 第51页 |
二、 完善行政伦理监督的制度建设 | 第51-53页 |
(一) 完善行政伦理监督的奖惩制度 | 第52页 |
(二) 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建设 | 第52-53页 |
三、 加快行政伦理监督的法制建设 | 第53-55页 |
(一) 加快行政伦理立法工作 | 第53页 |
(二) 提高反腐法制化水平,出台《反腐败法》 | 第53-54页 |
(三) 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 第54-55页 |
四、 创新监督手段 | 第55页 |
(一) 设立行政伦理监督机构 | 第55页 |
(二) 建立行政人员道德档案 | 第55页 |
五、 规范监督程序 | 第55-56页 |
(一) 健全集体领导制,坚持依法监督 | 第55-56页 |
(二) 加强对监督主体的监督 | 第56页 |
六、 创建良好的监督外部运行环境 | 第56-58页 |
(一) 培育全社会的监督意识 | 第56-57页 |
(二) 加强社会道德文明建设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6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