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当前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贿选问题研究--以L市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第一节 选题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第10-14页
  一、理论价值第11-12页
  二、现实意义第12-14页
 第二节 研究动态综述第14-19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7-19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19-21页
  一、研究的思路第19页
  二、研究的方法第19-20页
  三、研究的创新点第20-21页
第二章 贿选的新情况第21-32页
 第一节 易发生贿选的村级情况第21-24页
  一、贿选易发生在合并以后的大村第21-22页
  二、贿选易发生在资源集中,经济发达的村第22-23页
  三、贿选易发生在民主法治落后、宗族势力盛行的村第23页
  四、贿选易发生在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村第23-24页
 第二节 参与贿选的候选人特点第24-26页
  一、经济精英第24页
  二、政治能人第24-25页
  三、村痞地霸第25页
  四、现任村干部第25-26页
 第三节 贿选行为的方式特点第26-29页
  一、馈赠实物第26-27页
  二、赠送金钱第27页
  三、请客消费第27-28页
  四、利益承诺第28-29页
 第四节 贿选行为的组织特点第29-32页
  一、以亲属为主体的家族集团第29-30页
  二、以地域为纽带的邻里关系第30页
  三、以利益为目的的社会群体第30-32页
第三章 贿选发生的原因第32-46页
 第一节 经济利益的驱使是贿选发生的诱因第32-34页
  一、贿选者以获取经济利益或权力背后隐形收益为目的第32-33页
  二、欠发达地区普通农民“最现实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贿选第33-34页
  三、运用经济博弈理论来分析贿选者更为精确的利益所得第34页
 第二节 社会环境的影响使贿选发生有了土壤第34-37页
  一、富人(能人)阶层的“政治追求”第35页
  二、乡村社会“差序格局”的影响第35-36页
  三、农村社会“利权情”融合第36-37页
 第三节 制度的不健全使贿选的发生有机可乘第37-42页
  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到位第37-38页
  二、程序不规范、操作不到位第38-41页
  三、行政干预的不足第41-42页
  四、选举后的民主制度没能得到很好的实施第42页
 第四节 选举参与者的心理因素使贿选发生有了可能第42-46页
  一、村民当家作主的意识觉醒不够第43页
  二、村民的投票心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第43-44页
  三、现实的种种制约造成了选民的从众心理第44-46页
第四章 贿选治理的对策思考第46-64页
 第一节 健全法律体系,填补“贿选”治理空白第46-49页
  一、制定单独的《村民委员会选举法》第47页
  二、改《村组法》为《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第47-48页
  三、将“贿选”纳入刑法、治安管理法打击范畴第48-49页
 第二节 推动制度创新,完善选举流程设计第49-53页
  一、引入竞选制度第49-51页
  二、规范投票行为第51-52页
  三、设置选举观察员第52-53页
  四、完善罢免程序第53页
 第三节 加大惩处力度,有效震慑“贿选”行为第53-56页
  一、有效界定贿选行为第54-55页
  二、加强对参与贿选者的责任行为认定第55页
  三、完善贿选查处主体责任第55-56页
  四、增加贿选风险第56页
 第四节 推进民主进程,铲除“贿选”滋生土壤第56-60页
  一、强化村委会公共服务职能第57页
  二、加强对选民的民主法制教育第57-58页
  三、完善村级民主管理监督机制第58-59页
  四、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第59-60页
 第五节 加强基层组织,改善选举生态环境第60-64页
  一、加强党组织对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指导第60-61页
  二、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农村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第61-62页
  三、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第62-64页
结语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附录第68-69页
后记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杂技术创新中粘滞知识转移机理研究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治理中村庄的失序与重建--以安徽省S镇Y村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