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冲突点探测的机非混合交叉口微观仿真模型研究
致谢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目录 | 第11-14页 |
表格目录 | 第14-15页 |
图形目录 | 第15-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1页 |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第26-31页 |
第2章 经典交通仿真模型分析及借鉴 | 第31-43页 |
·平面交叉口机非混合冲突实质分析 | 第31-34页 |
·机动车在交叉口的运动特点 | 第32-33页 |
·非机动车在交叉口的运动特点 | 第33页 |
·行人在交叉口的运动特点 | 第33-34页 |
·三种仿真模型的局限和启发 | 第34-41页 |
·车辆跟驰模型 | 第34-37页 |
·二维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37-39页 |
·多主体仿真模型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冲突点探测模型 | 第43-63页 |
·模型原理 | 第43-45页 |
·静态网络拓扑初始化 | 第45-47页 |
·动态网络拓扑更新 | 第47-49页 |
·冲突点博弈及系统动力函数 | 第49-57页 |
·冲突点博弈规则函数 | 第49-51页 |
(1) 标准函数表示法 | 第49-51页 |
(2) 基于多主体模型表示法 | 第51页 |
·系统动力函数 | 第51-57页 |
(1) 扩展跟驰函数 | 第52-56页 |
(2) 位置状态迁移规则 | 第56-57页 |
·单步长两阶段仿真 | 第57-58页 |
·对信号交叉口结构的转换方法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第4章 模型算法及性能分析 | 第63-77页 |
·模型算法 | 第63-69页 |
·初始CU网络拓扑构造器 | 第64-65页 |
·MU发生器 | 第65-67页 |
·仿真器 | 第67-68页 |
·数据处理器 | 第68-69页 |
·与二维元胞自动机算法效率对比 | 第69-74页 |
·空间复杂度比较 | 第69-70页 |
·时间复杂度比较 | 第70页 |
·精度比较 | 第70-71页 |
·算例检验 | 第71-74页 |
·算法并行能力分析 | 第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第5章 仿真算例及效果检验 | 第77-87页 |
·试算环境及参数 | 第77-79页 |
·冲突反映能力分析 | 第79-80页 |
·实际算例及结果分析 | 第80-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第6章 模型并行化架构及方法研究 | 第87-103页 |
·通用图形计算(GPGPU)架构 | 第87-91页 |
·基于GPGPU并行化方法的实现及其效率分析 | 第91-93页 |
·基于网格计算的融入路网并行化方法 | 第93-101页 |
·计算网格架构的实现 | 第94-95页 |
·通信模型 | 第95-96页 |
·数据服务代理 | 第96页 |
·仿真过程任务调度 | 第96-100页 |
·效率分析 | 第100-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 第103-104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04-105页 |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7页 |
作者简历 | 第117-12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