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33页 |
·引言 | 第8页 |
·高分子胶束 | 第8-9页 |
·由两亲嵌段共聚物形成的共价交联胶束的研究进展 | 第9-20页 |
·概述 | 第9-10页 |
·交联方法 | 第10-16页 |
·核交联(core cross-linking,CCL) | 第10-15页 |
·壳交联(shell cross-linking,SCL) | 第15-16页 |
·交联胶束的应用 | 第16-20页 |
·可生物降解的胶束 | 第17页 |
·响应性交联胶束 | 第17-18页 |
·药物参与交联 | 第18-19页 |
·交联方法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19-20页 |
·刺激响应性高分子胶束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概述 | 第20页 |
·温度响应性胶束 | 第20-21页 |
·pH 响应性胶束 | 第21页 |
·还原响应性胶束 | 第21-23页 |
·聚己内酯-聚乙二醇(PCL-PEG)嵌段共聚物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PCL-PEG 嵌段共聚物概述 | 第23-24页 |
·PCL-PEG 嵌段共聚物在药物运载领域的应用 | 第24-25页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3页 |
第二章 含二硫键的、三甲氧基硅端基化聚己内酯-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33-71页 |
·引言 | 第33-35页 |
·实验部分 | 第35-42页 |
·实验原料 | 第35-36页 |
·表征方法 | 第36-37页 |
·合成步骤 | 第37-40页 |
·合成路线 | 第37页 |
·带有端烯基的PCL-S-S-PEO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第37-39页 |
·可核交联的TMS-PCL-S-S-PEO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第39-40页 |
·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0页 |
·TMS-PCL-S-S-PEO 核交联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0页 |
·PCL-S-S-PEO 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0页 |
·临界聚集浓度测定 | 第40-41页 |
·纳米粒子的生物还原性测试 | 第41页 |
·药物包裹与释放实验 | 第41-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66页 |
·TMS-PCL-S-S-PEO 的合成 | 第42-46页 |
·PCL 与PCL-DTPA 的合成 | 第42页 |
·PCL-S-S-PEO 与TMS-PCL-S-S-PEO 的合成 | 第42-46页 |
·结构表征 | 第46-50页 |
·1H NMR | 第46-49页 |
·FT-IR 红外分析 | 第49-50页 |
·结晶性能分析(DSC/WXRD) | 第50-53页 |
·DSC | 第50-52页 |
·WAXD 广角X 射线衍射 | 第52-53页 |
·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性能 | 第53-62页 |
·交联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3-54页 |
·临界聚集浓度(Ccac) | 第54-55页 |
·未交联纳米粒子和核交联杂化纳米粒子的尺寸和形貌 | 第55-59页 |
·纳米粒子的还原响应性 | 第59-62页 |
·载药纳米粒子的药物释放行为研究 | 第62-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第三章 全文总结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