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三肽衍生物扩链剂聚氨酯的合成
| 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1页 |
| ·生物医学材料和医用聚氨酯概述 | 第11-13页 |
| ·生物相容型聚氨酯 | 第13-17页 |
| ·聚氨酯的表面结构 | 第13-14页 |
| ·聚氨酯表面改性 | 第14-15页 |
| ·SME 表面改性 | 第15-16页 |
| ·表面接枝聚合 | 第16-17页 |
| ·表面半互穿网络 | 第17页 |
| ·纳米无机材料共混改性 | 第17页 |
| ·生物降解型聚氨酯 | 第17-24页 |
| ·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合成可降解聚氨酯 | 第18页 |
| ·人工合成可降解聚氨酯 | 第18-24页 |
| ·多肽改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 | 第24-30页 |
| ·多肽及其衍生物对聚氨酯材料的表面接枝 | 第24-26页 |
| ·多肽及其衍生物对聚氨酯材料的共聚改性 | 第26-30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0-31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1-40页 |
| ·实验原料 | 第31-32页 |
|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 第32-33页 |
| ·傅立叶转变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2页 |
| ·核磁共振(NMR)分析 | 第32页 |
|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 第32页 |
|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 第32页 |
| ·热重分析仪(TGA) | 第32页 |
| ·水接触角测试 | 第32页 |
| ·吸水率测试 | 第32页 |
| ·粘度测试 | 第32-33页 |
| ·粘接性能测试 | 第33页 |
| ·细胞毒性测试 | 第33页 |
| ·合成部分 | 第33-40页 |
| ·扩链剂三肽小分子PLP 的合成 | 第33-35页 |
| ·反应物和溶剂的除水 | 第35-36页 |
| ·基于三肽扩链剂的聚氨酯合成 | 第36-40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0-77页 |
| ·三肽衍生物扩链剂-PLP 的结构表征 | 第40-44页 |
| ·Boc-Phe-NHS 的结构分析 | 第40-41页 |
| ·Boc-PLP-Boc 的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 ·PLP·2HCl 的结构分析 | 第42-44页 |
| ·基于三肽聚氨酯的结构表征 | 第44-54页 |
| ·基于三肽聚氨酯的核磁谱图分析 | 第44-46页 |
| ·基于三肽聚氨酯的红外谱图分析 | 第46-51页 |
| ·基于三肽聚氨酯的氢键作用分析 | 第51-54页 |
| ·基于三肽聚氨酯的分子量与粘度测试 | 第54-59页 |
| ·不同软段分子量的聚氨酯 | 第55-57页 |
| ·不同扩链剂的聚氨酯 | 第57-59页 |
| ·基于三肽聚氨酯的DSC 分析 | 第59-64页 |
| ·不同软段分子量的聚氨酯对Tg 的影响 | 第59-61页 |
| ·不同软段对基于三肽聚氨酯Tg 的影响 | 第61-62页 |
| ·不同二异氰酸酯对基于三肽聚氨酯Tg 的影响 | 第62-63页 |
| ·不同扩链剂对基于三肽聚氨酯Tg 的影响 | 第63-64页 |
| ·基于三肽聚氨酯的TGA 分析 | 第64-69页 |
| ·不同软段分子量对聚氨酯的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64-67页 |
| ·不同软段对基于三肽聚氨酯的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67页 |
| ·不同二异氰酸酯对基于三肽聚氨酯的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67-68页 |
| ·不同扩链剂对聚氨酯的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68-69页 |
| ·基于三肽聚氨酯的亲水性能测试 | 第69-73页 |
| ·基于三肽聚氨酯的吸水率 | 第69-72页 |
| ·基于三肽和PCL 聚氨酯的水接触角 | 第72-73页 |
| ·基于三肽聚氨酯的粘接性能测试 | 第73-76页 |
| ·不同软段分子量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73-74页 |
| ·不同软段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74页 |
| ·不同二异氰酸酯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74-75页 |
| ·不同扩链剂对粘接性能的影响 | 第75-76页 |
| ·基于三肽和PCL 聚氨酯的细胞毒性测试 | 第76-77页 |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