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乳膏的制备工艺研究及其质量标准的建立
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17页 |
符号说明 | 第17-18页 |
前言 | 第18-22页 |
一、立项背景 | 第18-2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0页 |
三、本论文的研究路线图 | 第20-22页 |
第一部分 尿素乳膏的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22-37页 |
一、仪器与材料 | 第22-23页 |
1 仪器与设备 | 第22页 |
2 药品与试剂 | 第22-23页 |
二、尿素乳膏处方的优选 | 第23-30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3页 |
2 样品的制备 | 第23-24页 |
3 尿素乳膏质量的评价 | 第24-25页 |
·油球粒度测定 | 第24页 |
·含量测定 | 第24-25页 |
(二) 结果与讨论 | 第25-30页 |
1 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 | 第25-27页 |
·正交试验的结果 | 第25-27页 |
·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 | 第27页 |
2 含量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 第27-30页 |
·标准曲线 | 第28页 |
·精密度 | 第28-29页 |
·稳定性 | 第29页 |
·重现性 | 第29页 |
·回收率实验 | 第29页 |
·显色后稳定性考察 | 第29-30页 |
·含量测定 | 第30页 |
·讨论 | 第30页 |
三、优选最佳制备方法 | 第30-33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 样品的制备 | 第30-31页 |
·常规法样品的制备 | 第31页 |
·逆向转型法样品的制备 | 第31页 |
2 两种制备方法乳膏质量的评价 | 第31页 |
·油球粒度测定 | 第31页 |
·含量测定 | 第31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31页 |
(二) 结果与讨论 | 第31-33页 |
1 质量考察结果 | 第31-32页 |
2 讨论 | 第32-33页 |
·逆转相法与常规法工艺操作的不同之处 | 第32页 |
·逆转相法应控制的主要工艺因素 | 第32-33页 |
四、与临床应用的同类制剂的质量作对比研究 | 第33-35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1 样品的制备 | 第33-34页 |
·处方组成 | 第33-34页 |
·处方来源 | 第34页 |
·处方分析 | 第34页 |
·处方的制备 | 第34页 |
2 四种处方乳膏质量的评价 | 第34-35页 |
·油球粒度测定 | 第34页 |
·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35页 |
(二) 研究结果 | 第35页 |
五、小结 | 第35-37页 |
第二部分 尿素乳膏的质量标准的建立 | 第37-42页 |
一、样品来源 | 第37页 |
二、尿素乳膏的质量标准 | 第37-41页 |
1 性状 | 第37页 |
2 鉴别 | 第37-38页 |
3 检查 | 第38-40页 |
·粒度检查 | 第38页 |
·装量检查 | 第38页 |
·微生物限度检查 | 第38-40页 |
4 含量测定 | 第40-41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40页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0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0-41页 |
·含量测定 | 第41页 |
三、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部分 尿素乳膏的稳定性考察 | 第42-48页 |
一、仪器和试药 | 第42页 |
1 仪器 | 第42页 |
2 试药 | 第42页 |
二、含量测定 | 第42-43页 |
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2页 |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2页 |
3 测定法 | 第42-43页 |
三、稳定性考察 | 第43-47页 |
1 影响因素实验 | 第43-45页 |
·高温实验 | 第43-44页 |
·高湿度实验 | 第44页 |
·强光照射实验 | 第44-45页 |
2 加速实验 | 第45-46页 |
3 长期实验 | 第46-47页 |
四、讨论 | 第47-48页 |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件 | 第54-65页 |
1. 课题相关综述 | 第54-64页 |
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