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对比分析及改进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第2章 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特性研究 | 第20-28页 |
| ·事故多发点定义及分类 | 第20-22页 |
| ·定义 | 第20-21页 |
| ·分类 | 第21-22页 |
| ·事故多发点模糊性 | 第22-23页 |
| ·事故多发点事故致因分析 | 第23-27页 |
| ·驾驶员因素 | 第25页 |
| ·车辆因素 | 第25-26页 |
| ·道路环境因素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对比分析 | 第28-39页 |
| ·事故数法 | 第28-31页 |
| ·事故频数法 | 第28页 |
| ·当量事故数法 | 第28-29页 |
| ·突出因素法 | 第29-30页 |
| ·累计频率法 | 第30-31页 |
| ·事故率法 | 第31-32页 |
| ·亿车公里事故率法 | 第31页 |
| ·事故率预测法 | 第31-32页 |
| ·临界率法 | 第32页 |
| ·安全系数法 | 第32页 |
| ·综合法 | 第32-34页 |
| ·矩阵法 | 第33页 |
| ·当量事故数-事故率法 | 第33-34页 |
| ·鉴别方法对比分析 | 第34-38页 |
| ·技术指标 | 第34-35页 |
| ·适用条件 | 第35-36页 |
| ·优缺点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质量控制法和模糊评价法的改进 | 第39-49页 |
| ·质量控制法的改进 | 第39-4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39-40页 |
| ·方法的改进 | 第40-43页 |
| ·模糊评价法的改进 | 第43-48页 |
| ·评价指标 | 第43-44页 |
| ·权重系数 | 第44-45页 |
| ·隶属函数 | 第45-47页 |
| ·事故多发点鉴别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5章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 | 第49-5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49-51页 |
| ·路段及步长的确定 | 第49-50页 |
| ·危险度分析 | 第50-51页 |
| ·模糊聚类分析鉴别方法 | 第51-58页 |
| ·鉴别技术指标的选取 | 第51-53页 |
| ·事故数据的标准化 | 第53-54页 |
| ·模糊相似矩阵的确定 | 第54-56页 |
| ·事故样本的模糊聚类 | 第56-58页 |
| ·模糊聚类分析用于事故多发点鉴别 | 第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6章 典型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程序设计 | 第59-66页 |
| ·程序框架设计 | 第59-60页 |
| ·程序开发平台 | 第60-62页 |
| ·开发工具 | 第60-61页 |
| ·数据库 | 第61-62页 |
| ·主程序设计 | 第62-65页 |
| ·系统界面 | 第62页 |
| ·数据录入 | 第62-63页 |
| ·数据修改 | 第63-64页 |
| ·数据库信息查询与统计 | 第64页 |
| ·事故多发点鉴别 | 第64-65页 |
| ·结果输出 | 第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7章 应用案例 | 第66-78页 |
| ·事故数法应用案例 | 第66页 |
| ·事故率法应用案例 | 第66-69页 |
| ·改进的质量控制法应用案例 | 第69-71页 |
| ·改进的模糊评价法应用案例 | 第71-74页 |
| ·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72页 |
| ·隶属函数确定 | 第72-74页 |
| ·潜在事故多发点鉴别 | 第74页 |
| ·模糊聚类分析鉴别方法应用案例 | 第74-77页 |
| ·指标选取 | 第74-76页 |
| ·模糊聚类 | 第76-77页 |
| ·事故多发点鉴别 | 第77页 |
| ·不同鉴别方法鉴别结果对比 | 第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结论 | 第78-80页 |
| 一、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78-79页 |
| 二、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 附录 | 第85-9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2-94页 |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