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前言 | 第8-12页 |
第1章 凯兴斯泰纳生平及其教育活动 | 第12-14页 |
·求学从教时期 | 第12页 |
·从政进行教育改革、教育研究时期 | 第12-14页 |
第2章 凯兴斯泰纳劳作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14-20页 |
·凯兴斯泰纳所处的时代背景 | 第14-15页 |
·凯兴斯泰纳的家庭出身和个人经历对其劳作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 第15页 |
·凯兴斯泰纳劳作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15-20页 |
第3章 凯兴斯泰纳劳作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0-34页 |
·公民教育的理想 | 第20-22页 |
·国家的职责 | 第20-21页 |
·公民教育的目标 | 第21-22页 |
·公民教育的对象 | 第22页 |
·劳作教育理论与实践 | 第22-34页 |
·含有教育意义的劳作与劳作学校的真义 | 第22-24页 |
·劳作学校的任务 | 第24-27页 |
·劳作学校的具体改革措施 | 第27-34页 |
第4章 凯兴斯泰纳劳作教育思想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 第34-42页 |
·凯兴斯泰纳劳作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34-37页 |
·协调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 第34页 |
·对"职业教育"和"公民教育"有了新的理解 | 第34-35页 |
·提出了劳作学校教师的标准 | 第35页 |
·推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确立 | 第35-36页 |
·使劳作课成为德国魏玛共和国法定的必修课 | 第36-37页 |
·实现"公民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公民化" | 第37页 |
·凯兴斯泰纳劳作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37-42页 |
·重视劳作教育,树立"大职业教育观" | 第37-39页 |
·贯彻劳作教育思想,推进职业教育各项改革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