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文献综述 | 第9-18页 |
1 沉水植物在水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 第9-13页 |
1.1 沉水植物的渔业价值 | 第9-11页 |
1.2 沉水植物的环境价值 | 第11-13页 |
2 环境因子对沉水植物的影响 | 第13-16页 |
2.1 非生物环境对沉水植物的影响 | 第13-14页 |
2.2 生物环境对沉水植物的影响 | 第14-16页 |
3 用沉水植物修复水生态系统的研究 | 第16-18页 |
正文 | 第18-48页 |
1 引言 | 第18-20页 |
1.1 论文立题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2.1 菹草对富营养化水的净化能力试验方法 | 第20页 |
2.2 环境因子对菹草光合作用影响的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2.3 菹草上着生藻类的研究方法 | 第21页 |
2.4 环境因子对菹草鳞枝形成影响的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2.5 环境因子对菹草鳞枝萌发影响的试验方法 | 第22页 |
2.6 有关水化因子的测定方法和仪器 | 第22-23页 |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4-35页 |
3.1 菹草对富营养化水的净化能力 | 第24-26页 |
3.1.1 菹草对水族缸中氮、磷的去除效果 | 第24-25页 |
3.1.2 围隔中菹草净化富营养化水的能力 | 第25-26页 |
3.2 环境因子对菹草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26-28页 |
3.2.1 温度对菹草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2 光照对菹草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27页 |
3.2.3 pH对菹草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 菹草上的着生藻类及着生藻类与菹草生长的相关性 | 第28-32页 |
3.3.1 着生藻类的群落结构 | 第28-31页 |
3.3.2 菹草不同生长时期着生藻类的数量变化特征 | 第31-32页 |
3.4 环境因子对菹草鳞枝形成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1 光照、pH和营养水平对鳞枝形成的影响 | 第32页 |
3.4.2 温度对鳞枝形成的影响 | 第32-33页 |
3.5 环境因子对鳞枝萌发的影响 | 第33-35页 |
3.5.1 光照对鳞枝萌发的影响 | 第33页 |
3.5.2 温度对鳞枝萌发的影响 | 第33-34页 |
3.5.3 pH对鳞枝萌发的影响 | 第34页 |
3.5.4 营养水平对鳞枝萌发的影响 | 第34页 |
3.5.5 鳞枝离体时间与其萌发的关系 | 第34-35页 |
4 讨论 | 第35-40页 |
4.1 菹草的去污力 | 第35-36页 |
4.2 环境因子与菹草光合作用的关系 | 第36-37页 |
4.3 着生藻类与菹草(沉水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37-38页 |
4.4 菹草鳞枝产生的条件 | 第38页 |
4.5 菹草鳞枝的休眠与萌发 | 第38-39页 |
4.6 鳞枝作为富营养化水体中重建菹草群落的引种材料的可行性 | 第39-40页 |
5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附录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