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金融资产结构 | 第1-71页 |
引言 | 第35页 |
1.1 金融内涵的历史演变 | 第35-47页 |
1.1.1 早期对金融中介本质的探讨 | 第36-38页 |
1.1.2 信息与金融中介 | 第38-44页 |
1.1.3 新金融理论的一些应用 | 第44-45页 |
1.1.4 新金融理论对本篇论文的指导 | 第45-47页 |
1.2 金融资产的功能 | 第47-51页 |
1.2.1 金融资产的内涵与特征 | 第47-50页 |
1.2.2 金融资产的功能 | 第50-51页 |
1.3 股本和债券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考察 | 第51-58页 |
1.3.1 股本的产生与兴衰 | 第51-54页 |
1.3.2 债券的掘起 | 第54-56页 |
1.3.3 融资方式的发展趋势 | 第56-58页 |
1.4 衍生金融产品 | 第58-65页 |
1.4.1 金融衍生工具内涵与外延 | 第58-59页 |
1.4.2 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背景 | 第59-60页 |
1.4.3 金融衍生工具的功能和作用 | 第60-65页 |
1.4.4 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资产结构的影响 | 第65页 |
1.5 证券差别化的原因 | 第65-71页 |
第2章 金融体系及其效率 | 第71-109页 |
引言 | 第71页 |
2.1 金融体系 | 第71-85页 |
2.1.1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 第72-75页 |
2.1.2 金融合约 | 第75-81页 |
2.1.3 金融体系的基本类型 | 第81-85页 |
2.2 金融体系效率 | 第85-107页 |
2.2.1 金融体系的效率概念及评价 | 第85-87页 |
2.2.2 金融体系的适应效率 | 第87-93页 |
2.2.3 金融体系的配置效率 | 第93-107页 |
2.3 金融资产结构变化与金融体系效率的关系 | 第107-109页 |
第3章 中国改革以来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 | 第109-133页 |
引言 | 第109-110页 |
3.1 衡量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指标 | 第110-111页 |
3.1.1 企业融资结构指标 | 第110页 |
3.1.2 直接金融工具的结构指标 | 第110-111页 |
3.2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概况 | 第111-116页 |
3.3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变化过程 | 第116-127页 |
3.3.1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货币化过程 | 第116-120页 |
3.3.2 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分析 | 第120-127页 |
3.4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畸形变化的后果 | 第127-133页 |
第4章 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 | 第133-161页 |
引言 | 第133页 |
4.1 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特点 | 第133-137页 |
4.1.1 股权融资的特点 | 第134-135页 |
4.1.2 债务融资的特点 | 第135-136页 |
4.1.3 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适用范围 | 第136-137页 |
4.2 对MM定理的思考 | 第137-146页 |
4.2.1 MM定理的内容与发展 | 第139-141页 |
4.2.2 企业最优融资结构选择 | 第141-146页 |
4.3 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格局 | 第146-151页 |
4.3.1 国际上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的格局 | 第146-150页 |
4.3.2 我国融资市场演变 | 第150-151页 |
4.4 我国企业融资环境分析与利益比较 | 第151-161页 |
4.4.1 我国企业融资环境的变化 | 第152-156页 |
4.4.2 企业融资结构的改善 | 第156-161页 |
第五章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政策 | 第161-227页 |
引言 | 第161页 |
5.1 我国股市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制度分析 | 第161-167页 |
5.2 如何看待股市发展中的政策作用 | 第167-180页 |
5.2.1 转制与增资的关系 | 第167-170页 |
5.2.2 证券市场的发展与政策调整 | 第170-176页 |
5.2.3 从融资结构看中国的上市政策 | 第176-180页 |
5.3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阶段性发展规律 | 第180-187页 |
5.3.1 股票市场发展的阶段性 | 第180-183页 |
5.3.2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 第183-187页 |
5.4 我国股市的供求关系 | 第187-190页 |
5.4.1 供求关系是影响大市走势的重要甚至决定性因素 | 第187-188页 |
5.4.2 利率的走向会影响股市资金面的变化 | 第188-189页 |
5.4.3 扩容时股市内外部环境对股市供求关系的影响不同 | 第189页 |
5.4.4 今后的供求关系会不断改善 | 第189-190页 |
5.5 我国股市发展当前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 第190-227页 |
5.5.1 中国指数基金的效率 | 第190-209页 |
5.5.2 二 板市场问题 | 第209-216页 |
5.5.3 股票指数期货问题 | 第216-227页 |
第6章 复杂金融结构中的金融调控 | 第227-256页 |
引言 | 第227-228页 |
6.1 复杂金融资产结构中对货币的需求 | 第228-243页 |
6.1.1 复杂金融结构中货币独特的资产属性 | 第228-235页 |
6.1.2 多种金融资产结构中的货币需求 | 第235-243页 |
6.2 托宾Q与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 | 第243-246页 |
6.2.1 托宾Q的含义及作用 | 第243-244页 |
6.2.2 托宾Q与货币政策传递机制 | 第244-246页 |
6.2.3 托宾Q对金融体系效率的影响 | 第246页 |
6.3 我国股市的货币政策效应 | 第246-256页 |
6.3.1 股票市场货币政策效应的提出 | 第247-249页 |
6.3.2 股票市场货币政策效应的作用机理 | 第249-251页 |
6.3.3 股票市场与通货膨胀 | 第251-253页 |
6.3.4 股票市场货币政策效应的政策意义 | 第253-256页 |
第7章 我国金融体系效率的改善 | 第256-287页 |
引言 | 第256页 |
7.1 一 价原则与统一的金融市场 | 第256-259页 |
7.2 我国金融体系效率的评价 | 第259-264页 |
7.2.1 金融体系决定的微观金融主体的经营效率 | 第259-260页 |
7.2.2 金融体系决定的市场主体的融资效率 | 第260-261页 |
7.2.3 中国金融体系决定的资本市场效率 | 第261-263页 |
7.2.4 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效率 | 第263页 |
7.2.5 金融体系的综合效率 | 第263-264页 |
7.3 中国金融体系效率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264-269页 |
7.3.1 金融体系改革落后于整体经济体制改革 | 第267页 |
7.3.2 抑制了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发展 | 第267-268页 |
7.3.3 制约了金融体系目身的变革 | 第268页 |
7.3.4 制约了企业的融资行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 第268-269页 |
7.3.5 制约了金融工具的创新 | 第269页 |
7.4 我国金融体系效率的改善 | 第269-287页 |
7.4.1 提高金融体系效率对金融资产结构变化的要求 | 第269-270页 |
7.4.2 提高中国金融体系效率的路径选择 | 第270-273页 |
7.4.3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 | 第273-281页 |
7.4.4 大力发展我国债券市场 | 第281-28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87-293页 |
后记 | 第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