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前言 | 第8-11页 |
第一篇 渊源依据 | 第11-39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构想 | 第11-24页 |
第一节 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 第12-14页 |
第二节 价值创造和收入分配 | 第14-20页 |
第三节 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分配方式 | 第20-24页 |
第二章 苏联及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与实践 | 第24-39页 |
第一节 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 | 第24-33页 |
第二节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按劳分配的探讨与教训 | 第33-39页 |
第二篇 实践开拓 | 第39-76页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与实践 | 第39-49页 |
第一节 建国初期分配方式探索与实践 | 第39-41页 |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形式及其教训 | 第41-44页 |
第三节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阐释 | 第44-49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按劳分配理论新发展及其实现模式 | 第49-63页 |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对按劳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实践 | 第49-59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分配方式改革的尝试 | 第59-63页 |
第五章 党的十五大以来对按劳分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 第63-76页 |
第一节 党的十五大以来对按劳分配理论的创新 | 第63-72页 |
第二节 党的十五大以来对按劳分配实践的创新 | 第72-76页 |
第三篇 探索发现 | 第76-89页 |
第六章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理论分析 | 第76-89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 | 第76-81页 |
第二节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 第81-84页 |
第三节 按劳分配与公平与效率等的关系 | 第84-89页 |
第四篇 创新发展 | 第89-125页 |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历史展望与思考 | 第89-102页 |
第一节 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与三次分配的不同功能 | 第89-95页 |
第二节 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分配制度的新诠释 | 第95-102页 |
第八章 用公平正义的分配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 第102-125页 |
第一节 正视分配不公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 | 第102-114页 |
第二节 用和谐分配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 第114-125页 |
结论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0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