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三、本文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第一章 保险代理人制度的理论阐述 | 第18-26页 |
第一节 保险代理制度 | 第18-20页 |
一、代理及代理制度 | 第18-19页 |
二、保险代理与保险代理人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保险代理人的类型 | 第20-22页 |
一、按所销售的险种分类 | 第20-21页 |
二、按职权范围分类 | 第21页 |
三、按保险业务运作的程序分类 | 第21页 |
四、按从业性质分类 | 第21-22页 |
第三节 保险代理人制度的作用 | 第22-26页 |
一、提高保险交易效率 | 第22-23页 |
二、降低交易成本 | 第23-24页 |
三、完善保险市场 | 第24页 |
四、创造就业机会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我国保险代理人制度实证分析 | 第26-37页 |
第一节 保险业恢复以来我国保险代理人制度的发展 | 第26-29页 |
一、单一的兼业代理模式 | 第26-27页 |
二、寿险个人营销体制的引入 | 第27页 |
三、个人代理人和兼业代理人并存 | 第27-29页 |
四、以个人代理人为主的保险代理人制度全面发展时期 | 第29页 |
第二节 保险代理人制度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贡献 | 第29-33页 |
一、促进中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 | 第29-30页 |
二、改变了保险市场结构格局 | 第30-31页 |
三、促使社会保险意识的提高 | 第31-32页 |
四、提高保险服务水平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我国保险代理人信用缺失问题及危害 | 第33-37页 |
一、我国保险代理人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 | 第33-34页 |
二、我国保险代理人诚信缺失的危害 | 第34-37页 |
第三章 我国保险代理人问题成因分析 | 第37-47页 |
第一节 我国保险代理人问题产生的制度因素 | 第37-43页 |
一、保险人与保险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 | 第37-40页 |
二、保险人与保险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 第40-43页 |
第二节 我国保险代理人问题产生的现实因素 | 第43-45页 |
一、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招聘重数量轻质量 | 第43页 |
二、保险代理人的入行标准低 | 第43-44页 |
三、保险公司对保险代理人的培训缺乏系统性 | 第44页 |
四、保险公司对保险代理人的约束激励机制设计不当 | 第44-45页 |
第三节 保险代理人激励机制的设计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激励机制构建与完善我国保险代理人制度的建议 | 第47-63页 |
第一节 委托—代理问题的模型化方法 | 第47-51页 |
一、激励机制设计的约束条件 | 第47-48页 |
二、委托代理问题的模型 | 第48-51页 |
第二节 双因素最优激励合同模型 | 第51-59页 |
一、双因素最优激励合同模型 | 第52-58页 |
二、模型结论 | 第58-59页 |
第三节 增强激励机制有效性的建议 | 第59-63页 |
一、改进现行保险代理人培训系统 | 第59页 |
二、建立保险代理人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 第59-60页 |
三、引入固定收入 | 第60页 |
四、适度提高佣金率 | 第60-61页 |
五、实施非货币的隐性激励机制 | 第61-62页 |
六、合约关系适当长期化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