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及硬件系统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智能天线技术的优点 | 第12-13页 |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15页 |
| 第2章 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 | 第15-25页 |
| ·智能天线与自适应波束形成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 ·智能天线工作方式 | 第16-19页 |
| ·多波束智能天线 | 第16-17页 |
| ·自适应智能天线 | 第17-19页 |
| ·阵列天线模型 | 第19-20页 |
| ·前提及假设 | 第19页 |
| ·阵列模型 | 第19-20页 |
| ·阵元间距和方向图 | 第20-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的研究 | 第25-48页 |
| ·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的几种准则 | 第25-27页 |
| ·最小均方误差准则(MMSE) | 第25页 |
| ·最大信噪比准则(Max SNR) | 第25-26页 |
| ·最小方差准则(MV) | 第26-27页 |
| ·自适应波束形成的几种典型算法 | 第27-36页 |
| ·最小均方算法(LMS) | 第27-28页 |
| ·归一化的最小均方算法(NLMS) | 第28-29页 |
| ·递归最小二乘算法(RLS) | 第29-30页 |
| ·采样矩阵求逆算法(SMI) | 第30-32页 |
| ·一种自适应对角加载方法 | 第32-36页 |
| ·盲波束形成算法 | 第36-47页 |
| ·随机梯度恒模算法 | 第37-38页 |
| ·最小二乘恒模算法 | 第38-41页 |
| ·预处理恒模算法 | 第41-42页 |
| ·改进的最小二乘恒模算法及仿真 | 第42-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4章 系统硬件设计 | 第48-58页 |
| ·系统总体框图 | 第48-49页 |
| ·硬件电路设计 | 第49-56页 |
| ·DSP的性能结构特点 | 第49-50页 |
| ·DSP的外围电路设计 | 第50-54页 |
| ·FPGA电路设计 | 第54-56页 |
| ·电路设计中所注意的问题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 第58-70页 |
| ·DSP软件设计 | 第58-66页 |
| ·DSP软件设计方法 | 第58-59页 |
| ·系统总体软件设计 | 第59-61页 |
| ·自适应算法设计 | 第61-64页 |
| ·DSP处理器的初始化 | 第64-65页 |
| ·FLASH软件设计 | 第65-66页 |
| ·FPGA综合设计 | 第66-69页 |
| ·FPGA内模块设计 | 第66-67页 |
| ·FIFO存储器 | 第67-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6章 系统调试及结果分析 | 第70-74页 |
| ·系统的原理调试 | 第70-72页 |
| ·硬件调试 | 第70-71页 |
| ·软件调试 | 第71页 |
| ·自由运行 | 第71-72页 |
| ·实验仿真结果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结论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附录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