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网络中IMS系统可生存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标 | 第9-10页 |
·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可生存性的研究 | 第11-24页 |
·网络安全技术发展进程 | 第11-13页 |
·信息保护技术 | 第11页 |
·信息保障技术 | 第11-13页 |
·生存性技术 | 第13页 |
·可生存性的定义 | 第13-14页 |
·可生存性的形式化定义 | 第14-15页 |
·可生存性系统的特征 | 第15-16页 |
·可生存性的度量 | 第16-17页 |
·可生存性系统分析方法 | 第17-21页 |
·SSA方法 | 第17-18页 |
·生存性量化模型 | 第18-19页 |
·3R量化模型 | 第19-21页 |
·各模型优缺点分析 | 第21页 |
·可生存性研究趋势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IMS体系架构研究 | 第24-34页 |
·IMS中的主要实体 | 第24-26页 |
·IMS中的网络接口 | 第26-27页 |
·IMS中SIP信令流程 | 第27-30页 |
·注册过程中的信令流程 | 第28页 |
·会话过程的 SIP信令流程 | 第28-30页 |
·IMS中安全问题 | 第30-33页 |
·IMS安全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SIP安全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IMS系统可生存模型 | 第34-46页 |
·IMS可生存模型研究的意义 | 第34页 |
·建模工具的选择 | 第34-35页 |
·Petri网简介 | 第35-36页 |
·模型 | 第36-39页 |
·性能分析 | 第39-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IMS系统可生存性分析 | 第46-55页 |
·攻击方法的量化 | 第46-47页 |
·系统可生存性的量化 | 第47-51页 |
·系统可生存性改善的措施 | 第51-54页 |
·现有技术 | 第51-52页 |
·生存性技术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5-56页 |
·本文总结 | 第55页 |
·下一步研究重点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