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中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多元的民族文化传统与基础教育发展--对一个多民族乡的民族文化变迁和基础教育发展考察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前言第10-18页
 一、研究的缘起第10页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已有的研究成果第11-12页
 四、研究的计划目标第12-13页
 五、研究的准备工作和具备的条件第13页
 六、实地考察的过程第13-14页
 七、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第14-17页
 八、研究文本的结构第17-18页
第一章 学校教育――民族文化与基础教育的联结点第18-33页
 一、该乡学校的基本情况――“条件还比较艰苦”第18-20页
  (一) 小学的布局及学生的民族结构第18-19页
  (二) 中学的基础设施建设第19-20页
 二、课程与教学——主流文化的圈地第20-22页
  (一) 中学――统一模式第20-21页
  (二) 小学――同中有异第21-22页
 三、日常管理――独立严谨的王国第22-23页
  (一) 中学――完全的学校生活第22页
  (二) 小学――与当地家庭生活最接近的正式教育场所第22-23页
 四、校园生活——和谐的民族关系第23-29页
  (一) 教师――“对不同民族学生没有区别对待”第23-24页
  (二) 学生――“大家都一样”第24-29页
 五、校园民族关系和谐的社会历史背景第29-33页
  (一) 多民族文化传统与学校教育的必然联系第29页
  (二) 多民族文化和谐的历史渊源第29-33页
第二章 民族语言的变迁与基础教育发展第33-43页
 一、泗水乡的语言使用状况第33页
 二、值得注意的语言新变迁第33-36页
  (一) 社会语言变迁第33-35页
  (二) 家庭语言的分化第35-36页
 三、语言变迁的动力第36-39页
  (一) 社会发展的推动第36页
  (二) 教育的促进第36-39页
 四、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和教育语言第39-43页
  (一) 公共语言的统一趋势和民族语言的现实多样性矛盾第39-40页
  (二) 当地以民族语言为载体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学校教育第40-43页
第三章 风俗习惯的变迁与基础教育发展第43-57页
 一、特色鲜明的传统风俗习惯第43-45页
  (一) 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第43页
  (二) 与当地环境融于一体的住房风格第43页
  (三) 自成体系的路桥系统第43页
  (四) 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饮食习惯第43-44页
  (五) 种类繁多的“礼数”第44-45页
  (六) 民族节日第45页
  (七) 社会组织第45页
 二、传统风俗习惯的教育意义第45-47页
  (一) 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教育第45-46页
  (二) 传统民族节庆风俗习惯的教育第46页
  (三) 互助合作风俗习惯的教育意义第46-47页
 三、当地风俗习惯的变迁和教育第47-57页
  (一) 传统风俗习惯的变迁第47-50页
  (二) 传统风俗习惯变迁的原因第50-55页
  (三) 传统风俗习惯变迁对教育的影响第55-57页
第四章 民族传统文艺及信仰的变迁与基础教育发展第57-71页
 一、当地传统的民族文学、体育、艺术和信仰第57-62页
  (一) 传统民族文学第57页
  (二) 传统体育活动第57-58页
  (三) 传统艺术第58-59页
  (四) 传统民族信仰第59-62页
 二、当地传统民族文艺及信仰的教育意义第62-64页
  (一) 传统民族文学的教育意义第62页
  (二) 传统体育的教育意义第62页
  (三) 传统民族艺术的教育意义第62-63页
  (四) 传统信仰的教育意义第63-64页
 三、当地传统民族文艺及信仰的变迁和教育发展第64-71页
  (一) 传统民族文艺及信仰的变迁第64-65页
  (二) 传统民族文艺、信仰变迁的“非学校教育”动力第65-67页
  (三) 传统民族文艺及信仰的变迁和学校教育发展的互动第67-71页
结束语第71-77页
 一、当地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及其形成和传承的机制第71页
 二、民族文化变迁和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性第71-72页
 三、民族文化变迁和学校教育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第72-73页
 四、新时期互动背景下的基础教育发展新策略第73-77页
  (一) 教育评价的多元化第73-74页
  (二) 教育内容的丰富第74-75页
  (三) 学校管理的包容第75-76页
  (四) 民族教育组织实施者的培养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附录1 访谈提纲第80-83页
附录2 关于一个多民族乡的民族文化与基础教育调查问卷(教师卷)第83-85页
附录3 关于一个多民族乡的民族文化与基础教育调查问卷(学生卷)第85-88页
附录4 潘内《永古流记》石碑第88-89页
附录5 民间广泛流传的不成文习惯法第89-90页
附录6 不成文族规第90-91页
附录7 龙胜县泗水乡潘内村村规民约第91-9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2-93页
后记第93-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层锰氧化物的电、磁性质及掺杂效应研究
下一篇:水稻簇生穗簇生基因的等位性鉴定和遗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