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本课堂概述 | 第14-20页 |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本课堂的涵义 | 第14-17页 |
(二)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本课堂的特征 | 第17-20页 |
1、主体性 | 第17页 |
2、开放性 | 第17-18页 |
3、交互性 | 第18-19页 |
4、创新性 | 第19-20页 |
二、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本课堂的理论基础、必要性和意义 | 第20-31页 |
(一) 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本课堂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1、建构主义理论 | 第20页 |
2、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学说和主体性教育思想 | 第20-22页 |
3、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 第22-23页 |
(二) 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本课堂的必要性 | 第23-28页 |
1、是克服传统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弊端的根本出路 | 第23-26页 |
2、是思想政治课学科特点的内在要求 | 第26-27页 |
3、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 第27-28页 |
4、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 第28页 |
(三) 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本课堂的意义 | 第28-31页 |
1、可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 第28-29页 |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 第29页 |
3、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人际关系,使课堂充满活力 | 第29-30页 |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第30-31页 |
三、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本课堂的对策 | 第31-49页 |
(一) 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本课堂的原则 | 第31-36页 |
(二) 更新教育观念:以生为本 | 第36-37页 |
(三) 优化教学目标:多维并举 | 第37-39页 |
(四) 重建教学内容:开放生成 | 第39-43页 |
(五) 转变教学方法:以学定教 | 第43-46页 |
(六) 变革评价体系:激扬生命 | 第46-48页 |
(七) 教师在构建思想政治课生本课堂中的角色和作用 | 第48-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