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0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国内外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研究评述 | 第13-19页 |
·国内外高新区研究评述 | 第19-25页 |
·高新区是潜在的区域创新体系 | 第25-28页 |
·高新区关键资源识别 | 第25-27页 |
·高新区资源整合与区域创新系统的耦合 | 第27-28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创新点 | 第28-30页 |
·研究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8-30页 |
第2章 中部地区高新区发展现状及问题探讨 | 第30-49页 |
·中部地区高新区与其他高新区的对比分析 | 第30-33页 |
·中部地区高新区的发展概况 | 第30-31页 |
·中部地区高新区与其他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 | 第31-33页 |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部地区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的地位 | 第33-40页 |
·中部地区高新区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估 | 第33-39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中部地区内部高新区之间的对比分析 | 第40-44页 |
·技术创新能力比较 | 第40-42页 |
·经济实力比较 | 第42-43页 |
·社会贡献比较 | 第43页 |
·国际化程度比较 | 第43-44页 |
·支柱产业分布状况比较 | 第44页 |
·中部地区高新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4-48页 |
·高新区内行为主体间交互作用的协作创新机制尚未形成,整体创新能力弱 | 第44-45页 |
·制度创新滞后,机制不活 | 第45-47页 |
·各高新区之间缺乏合理分工协作 | 第47页 |
·高新区与区外发展相脱节 | 第47-48页 |
·结论:差异化发展应成为中部高新区走出困境的战略抉择 | 第48-49页 |
第3章 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的中部地区高新区差异化发展路径选择 | 第49-65页 |
·差异化发展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 第49-51页 |
·差异化发展的内涵 | 第49-50页 |
·差异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50-51页 |
·中部地区高新区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 | 第51-52页 |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的紧迫性 | 第51页 |
·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的现实基础 | 第51-52页 |
·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的中部地区高新区差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52-65页 |
·路径之一: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 第53-62页 |
·路径之二:选择差异化创新模式 | 第62-65页 |
第4章 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的中部地区高新区差异化发展对策 | 第65-71页 |
·积极创办特色高新区,加强各区间交流与协作 | 第65-66页 |
·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 第65页 |
·区际之间加强交流与协作,建立协作创新机制 | 第65-66页 |
·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 第66页 |
·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集群体系 | 第66页 |
·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 第66页 |
·加大制度创新力度 | 第66-68页 |
·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 第66-67页 |
·建立吸引和激励人才的有效机制 | 第67页 |
·建立新型的管理体制 | 第67页 |
·完善法制法规,以法治区 | 第67-68页 |
·优化创新环境 | 第68-69页 |
·形成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 | 第68页 |
·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 第68页 |
·建设高水平的基础设施 | 第68页 |
·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 第68-69页 |
·构建公共技术创新平台 | 第69-71页 |
·建立技术信息服务中介 | 第69页 |
·建立技术转让代理机构 | 第69页 |
·建立创新孵化机构和工程承包机构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