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宋、元哲学(960~1368年)论文

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的实质及其哲学意义

内容提要第1-7页
导言第7-8页
一、鹅湖之会始末第8-14页
 (一) 和会缘起第8-12页
  1. 和会之必要性第8-9页
  2. 和会之可能性第9-10页
  3. 和会之现实助缘第10-12页
 (二) 鹅湖三诗第12-14页
二、鹅湖之会研究概要第14-19页
三、鹅湖之会分歧的实质——“人之所以为人”的为人之方之争第19-47页
 (一) 鹅湖三诗解析第19-42页
  1. “易简”与“支离”第19-20页
  2. “专务践履”与“留情专注”第20-22页
  3. “先入顿悟”与“自下升高”第22-25页
  4. “有基筑室”与“涵养本原”第25-36页
  5. “发明本心”与“格物穷理”第36-41页
  6. “求取至理”与“学不见道”第41-42页
 (二) 鹅湖之争实质:人之所以为人的“为人之方”之争第42-47页
四、“理”、“性”、“心”在为人之方中意义再检讨第47-60页
 (一) “为人之方”的三位一体性第47-55页
  1. 本体论环节:作为本体承载的不能消解的客观性意义第47-49页
  2. 认识论环节:以人统天的人的本体之知何以可能的问题第49-52页
  3. 修养论环节:以天统人的人的本体存在方式问题第52-55页
 (二) “理”、“性”、“心”意义再检讨第55-60页
  1. “心即理”:心、性、理的一体性第55-56页
  2. “求放心”:“心”、“性”异同第56-57页
  3. “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第57-60页
注释第60-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论文摘要第66-69页
ABSTRACT第69-72页
后记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王弼与郭象自然观的异同
下一篇: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论中国哲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