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 引言 | 第7页 |
| 一、对“极高明而道中庸”含义的理解 | 第7-14页 |
| 1、对“极高明”的理解 | 第8-9页 |
| 2、对“中”、“庸”及“道中庸”的理解 | 第9-12页 |
| 3、贯通“极高明”与“道中庸” | 第12-14页 |
| 二、冯友兰论中国哲学精神 | 第14-34页 |
| (一) 冯友兰论儒家精神 | 第14-25页 |
| 1、冯友兰论先秦儒家哲学 | 第14-17页 |
| 2、冯友兰论汉代儒家哲学 | 第17-20页 |
| 3、冯友兰论宋明道学 | 第20-25页 |
| (二) 冯友兰论道家精神 | 第25-30页 |
| 1、冯友兰论先秦道家哲学 | 第25-27页 |
| 2、冯友兰论魏晋玄学 | 第27-30页 |
| (三) 冯友兰论佛家哲学 | 第30-34页 |
| 1、冯友兰论禅宗的来源 | 第30-32页 |
| 2、冯友兰论禅宗 | 第32-34页 |
| 三、“极高明而道中庸”在“新理学”中的体现 | 第34-37页 |
| 1、新理学实现了“极高明”与“道中庸”的统一 | 第34页 |
| 2、新理学的方法论所体现的超越的思想 | 第34-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 中文摘要 | 第41-43页 |
| Abstract | 第43-47页 |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