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徽派文化 筑商家园林--明清时期徽商园林与江南文人园林的对比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二、前人的研究成果 | 第9页 |
三、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四、课题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徽商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 | 第11-14页 |
·徽商概述 | 第11-13页 |
·徽商形成的原因 | 第11-12页 |
·徽商发展的几个阶段 | 第12页 |
·徽商的特点 | 第12-13页 |
·徽商对造园的影响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徽商的造园活动 | 第14-25页 |
·明清时期徽商在原籍的造园概况 | 第14-19页 |
·徽州园林的成因 | 第14页 |
·徽州园林的风格 | 第14-15页 |
·徽州园林的特征及类型 | 第15-19页 |
·明清徽商在江南寓居地造园概况 | 第19-24页 |
·徽商对扬州的影响 | 第19页 |
·徽商寓居地园林成因及功能性 | 第19-20页 |
·徽商寓居地园林的类型及特征 | 第20-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徽州、扬州、苏州三地园林互动互融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三地园林形成的背景以及影响因素的比较 | 第25-48页 |
·历史发展进程的比较 | 第25-35页 |
·区域范围比较 | 第25-28页 |
·造园历史发展比较 | 第28-35页 |
·园主人造园目的及心态的比较 | 第35-38页 |
·徽商在原籍及寓居地的造园目的和心态 | 第35-37页 |
·苏州文人官僚的造园目的和心态 | 第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影响因素的比较 | 第38-48页 |
·山水画对园林的影响 | 第38-40页 |
·文人思想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 第40-45页 |
·物质因影响的比较 | 第45-48页 |
第四章 三地园林构成要素及细部的比较 | 第48-84页 |
·造园要素的比较 | 第48-72页 |
·植物及盆景艺术的比较 | 第48-52页 |
·园林山石的比较 | 第52-59页 |
·理水艺术的比较 | 第59-65页 |
·园林建筑比较 | 第65-72页 |
·其它造园要素比较 | 第72-84页 |
·其它造园要素 | 第72-74页 |
·园林细部 | 第74-84页 |
第五章 具体实例的比较 | 第84-94页 |
·园林简介 | 第84-86页 |
·园主人及造园背景 | 第84-85页 |
·造园目的和园林用途的比较 | 第85-86页 |
·造园要素及空间构成的比较 | 第86-92页 |
·造园要素比较 | 第86-89页 |
·其他造园要素的比较 | 第89-91页 |
·空间布局比较 | 第91-92页 |
·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启示 | 第94-98页 |
·徽州园林、扬州园林及苏州园林的比较总结 | 第94-95页 |
·三地园林的差异性 | 第94-95页 |
·三地园林的相似性 | 第95页 |
·从比较结果看徽商园林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定位 | 第95-96页 |
·徽商园林的本质特征 | 第95-96页 |
·秩序化园林形态在徽商园林产生的原因 | 第96页 |
·徽商园林的价值定位 | 第96页 |
·启示:从江南古典园林到苏州博物馆 | 第96-98页 |
结语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详细摘要 | 第102-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