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试验、运行论文

基于绕组温升控制的变压器经济运行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7页
   ·引言第8页
   ·变压器在不同条件下经济运行的研究现状第8-10页
     ·概述第8-9页
     ·国内外研究状况第9-10页
   ·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的计算第10-14页
     ·电力变压器的技术参数第10-11页
     ·电力变压器各种功率损耗计算第11-12页
     ·变压器的负载系数及经济运行第12-14页
   ·我国在变压器经济运行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第14-16页
   ·课题的来源及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6-17页
第二章 变压器热传递分析及其内部介质物理特性对其的影响第17-28页
   ·变压器内部热源的产生、分布及危害第17-19页
     ·变压器发热和其结构、工艺的关系第17-18页
     ·变压器过热的危害第18-19页
   ·变压器中热能的传递及各介质物理特性对散热的影响第19-23页
     ·变压器中热能的传递过程第19-20页
     ·变压器内部各介质物理特性对散热的影响第20-22页
     ·油浸式变压器散热计算第22-23页
   ·变压器冷却器第23-24页
     ·变压器额定容量与冷却器之间的关系第23页
     ·变压器辅助冷却器工作方式第23-24页
   ·变压器线圈绕组温升计算第24-28页
     ·变压器温升及热源功率计算第24-25页
     ·变压器线圈绕组对油平均温升计算第25-26页
     ·变压器油箱壁对周围空气温升计算第26-28页
第三章 变压器绕组温度变化对其铜损的影响第28-35页
   ·变压器线圈绕组直流电阻的测量及作用第28-29页
   ·变压器线圈绕组电阻率与其温度的关系第29-30页
   ·变压器绕组温度变化对其直流电阻影响的计算第30-31页
   ·绕组直流电阻变化引起的变压器负载损耗的改变第31-33页
   ·降低绕组温度实现变压器铜损降低第33-35页
第四章 基于绕组温升智能控制的强油循环风冷系统第35-43页
   ·基于绕组温升智能控制的强油循环风冷系统的设计环境第35页
   ·基于绕组温升智能控制的强油循环风冷系统的设计依据第35-36页
   ·以往强油循环风冷控制系统的优点及不足第36-37页
     ·强油循环风冷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其优点第36页
     ·强油循环风冷控制系统存在的不足及出现的问题第36-37页
   ·基于绕组温升智能控制的强油循环风冷系统的设计第37-39页
     ·基于绕组温升智能控制的强油循环风冷系统的设计思路第37-38页
     ·基于绕组温升智能控制的强油循环风冷系统要实现的工作过程第38-39页
   ·系统的电气元件构成及其各自作用第39-41页
     ·系统微型处理器的选择及其作用第39-40页
     ·系统中各种继电器、接触器及其作用第40页
     ·系统的电源电路第40-41页
     ·系统的柜体及安装第41页
   ·系统的电气控制原理第41-43页
第五章 基于绕组温升智能控制的强油循环风冷系统程序设计第43-48页
   ·PLC编程及程序设计特点第43-44页
   ·基于绕组温升智能控制的强油循环风冷系统程序设计要求第44-45页
   ·基于绕组温升智能控制的强油循环风冷系统程序变量及联系第45-46页
   ·基于绕组温升智能控制的强油循环风冷系统主程序流程图第46-48页
     ·基于绕组温升智能控制的强油循环风冷系统的主要控制过程第46-47页
     ·智能控制系统的程序框图第47-48页
第六章 基于绕组温升控制的变压器经济运行实现及计算第48-62页
   ·变压器冷却器改造对绕组温升及节能降损的计算第48-49页
     ·降低冷却器功耗实现变压器经济运行的计算第48页
     ·降低绕组温度实现变压器负载损耗减少的计算第48-49页
   ·基于绕组温升智能控制的强油循环风冷系统实现的变压器节能降损第49-58页
     ·计算时需要用到的定义及公式第49-50页
     ·计算时需要用到的变压器技术参数及原始数据第50-53页
     ·数据处理及系统智能实现第53-58页
     ·系统运行状况介绍第58页
   ·系统存在的不足及可完善提高的地方第58-60页
     ·系统采集数据精度及完整性需要进一步加强第58-59页
     ·运用变频技术实现变压器的温升控制第59-60页
   ·基于绕组温升控制的变压器经济运行前景展望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课题和发表论文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附件第67-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两个DEAD-box家族基因Fc-vasa和Fc-PL10α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下一篇:O-GlcNAc糖基转移酶对小鼠乳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