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9-27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第9-13页 |
第二节 学界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四节 论文的分析框架与基本结构 | 第20-27页 |
第一章 美国国会议员中国观的历史考察 | 第27-43页 |
第一节 1949年以前的美国议员中国观 | 第27-31页 |
第二节 1949—1989年美国国会议员中国观 | 第31-43页 |
第二章 美国国会议员对中国政治形象的建构 | 第43-71页 |
第一节 “六四”事件与美国议员中国政治形象的转变 | 第43-46页 |
第二节 国会议员对中国政治形象的总体负面建构 | 第46-55页 |
第三节 负面共识下的分歧:美国议员关于中国政治形象的几种镜像 | 第55-71页 |
第三章 美国国会议员对中国经济形象的认知 | 第71-109页 |
第一节 国会围绕中美经贸关系正常化的辩论 | 第71-81页 |
第二节 后PNTR时代美国议员的“中国经济威胁论” | 第81-96页 |
第三节 从认知到应对:以舒默法案为例 | 第96-109页 |
第四章 美国议员对中国安全形象的定位 | 第109-149页 |
第一节 第三次台海危机和国会“中国军事威胁”论的凸显 | 第109-120页 |
第二节 美国议员对“中国军事安全威胁”的认知 | 第120-136页 |
第三节 美国议员对中国安全形象的认知分化 | 第136-149页 |
第五章 美国议员中国观生成机制 | 第149-221页 |
第一节 宏观层次:国际环境因素 | 第150-154页 |
第二节 中观层次:美国国内政治因素 | 第154-190页 |
第三节 微观层次:议员个人因素 | 第190-221页 |
结论 | 第221-230页 |
参考文献 | 第230-239页 |
后记 | 第239-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