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合同效力的根源及其解释理论 | 第11-17页 |
第一节 合同效力的根源:于不可能处提问 | 第11-12页 |
第二节 解释合同效力根源的主要理论学说 | 第12-17页 |
一、形式主义原则 | 第13页 |
二、信赖理论 | 第13-14页 |
三、效率理论 | 第14页 |
四、社会契约理论 | 第14-15页 |
五、意志决定理论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对价——英美法系合同约束力的核心根源 | 第17-31页 |
第一节 对价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一、权威法律辞典中对“对价”的界定 | 第17-18页 |
二、英美法院判例中有关“对价”的定义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古典契约理论上的对价原则 | 第19-23页 |
一、英国传统的“获益——受损”理论 | 第20-21页 |
二、美国的对价交易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节 对价原则的具体规则 | 第23-25页 |
第四节 对价原则的例外原则兼论对价原则的衰落 | 第25-31页 |
一、对价原则广义的例外 | 第25-26页 |
二、对价原则的正式例外 | 第26-27页 |
三、允诺禁反言——对价的补充抑或替代 | 第27-31页 |
第三章 原因——大陆法上合同生效要件之一 | 第31-41页 |
第一节 原因的内涵:近因与远因 | 第31-33页 |
一、原因的传统理论:客观原因论 | 第31-32页 |
二、“反原因论”者对传统理论的否定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主观原因论——现代原因理论对原因概念的修正 | 第33-39页 |
一、传统原因理论的蜕变:主观原因论的构建与发展 | 第33-35页 |
二、主观原因——动机之判定 | 第35-36页 |
三、主观原因论与客观原因论之比较 | 第36-39页 |
第三节 法国原因理论的影响及其意义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对价与原因之比较 | 第41-56页 |
第一节 比较法视角下的对价与原因 | 第41页 |
第二节 两者起源之比较 | 第41-43页 |
一、对价原则:源于诉讼形式 | 第41-42页 |
二、原因理论:以罗马法为肇端,到中世纪最终确立 | 第42-43页 |
第三节 两者适用之比较 | 第43-46页 |
一、适用范围的比较 | 第43-44页 |
二、作用机理的异同 | 第44-46页 |
第三节 折射价值理念之差异 | 第46-48页 |
一、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对价原则的价值追求 | 第46-47页 |
二、公正公平理念——原因理论的实证目的 | 第47-48页 |
第四节 两者功能之定位 | 第48-50页 |
一、对各自理论体系的建设性贡献不同 | 第48-49页 |
二、对合同效力根源解释力的大小不同 | 第49-50页 |
第五节 两者的现状和未来 | 第50-56页 |
一、对价原则的存废之争与改革之路 | 第50-53页 |
二、原因理论的没落及其价值重构 | 第53-56页 |
第五章 对价与原因对于我国合同效力理论的启发 | 第56-61页 |
第一节 我国关于合同效力理论的认识和立法 | 第56-58页 |
一、学理上对合同效力根源的认识 | 第56-57页 |
二、对《合同法》第8条和第44条的检讨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对价与原因对于我国合同法制度的借鉴意义 | 第58-61页 |
一、对价原则与中国法 | 第58页 |
二、原因理论与中国法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