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 1394物理层IP核的设计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技术背景 | 第7-8页 |
·技术优势 | 第8-10页 |
·串行总线与并行总线的比较 | 第8页 |
·IEEE 1394 与USB 的比较 | 第8-10页 |
第二章 集成电路与IP 核 | 第10-16页 |
·集成电路与IP 核 | 第10-11页 |
·IP 核开发流程 | 第11-13页 |
·IP 来源和类型 | 第13-16页 |
第三章 IEEE 1394 标准简介 | 第16-24页 |
·概述 | 第16页 |
·协议结构 | 第16-20页 |
·事务层 | 第17-18页 |
·链路层 | 第18-19页 |
·物理层 | 第19-20页 |
·串行总线管理 | 第20页 |
·数据通信 | 第20-24页 |
·总线配置 | 第20页 |
·数据传输 | 第20-21页 |
·异步传输 | 第21-22页 |
·等时传输 | 第22-24页 |
第四章 IEEE 1394 物理层功能分析 | 第24-37页 |
·物理层结构 | 第24-25页 |
·总线配置 | 第25-29页 |
·总线复位 | 第25-26页 |
·树标识 | 第26-27页 |
·自标识 | 第27-29页 |
·总线仲裁 | 第29-32页 |
·异步仲裁 | 第30-31页 |
·等时仲裁 | 第31页 |
·混合仲裁 | 第31-32页 |
·PHY/Link 接口 | 第32-37页 |
·接口定义 | 第32-33页 |
·链路层发送请求 | 第33-34页 |
·物理层返回状态 | 第34-35页 |
·链路层发送数据包 | 第35-36页 |
·物理层发送数据包 | 第36-37页 |
第五章 IEEE 1394 物理层IP 设计 | 第37-56页 |
·物理层IP 结构 | 第37-38页 |
·端口信号接口 | 第38-40页 |
·物理层主控模块 | 第40-51页 |
·结构设计 | 第40-41页 |
·总线复位状态机 | 第41-42页 |
·树标识状态机 | 第42-44页 |
·自标识状态机 | 第44-48页 |
·总线仲裁状态机 | 第48-51页 |
·发送器 | 第51-52页 |
·接收器 | 第52-54页 |
·PHY/Link 接口 | 第54-56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