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13页 |
第1章 导言 | 第13-23页 |
·中国修辞学史研究综述:类型与局限 | 第13-19页 |
·研究概况 | 第13-18页 |
·研究局限 | 第18-19页 |
·本文立论意图 | 第19-23页 |
第2章 从自然发生到自觉探索的转型 | 第23-70页 |
·概说 | 第23-26页 |
·“自然”与“自觉”的辩正分析 | 第23-24页 |
·自然发生与自觉探索的区别特征 | 第24-26页 |
·先秦,中国修辞学以“自然发生”为基本特征 | 第26-37页 |
·从先秦修辞学阐述看“自然发生” | 第27-33页 |
·从先秦时代背景看“自然发生” | 第33-37页 |
·两汉,中国修辞学从“自然发生”到“自觉探索”的过渡 | 第37-50页 |
·社会变革推动更广泛的修辞学研究 | 第37-41页 |
·两汉时期修辞学理论的积累和发展 | 第41-49页 |
·汉代的修辞观 | 第49-50页 |
·魏晋南北朝,中国修辞学进入“自觉探索”阶段 | 第50-63页 |
·先秦两汉修辞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50-53页 |
·魏晋风气与佛教对修辞学的影响 | 第53-56页 |
·《文心雕龙》——中国修辞学自觉探索的标志 | 第56-63页 |
·中国修辞学境界的升华 | 第63-70页 |
·“自觉探索”的学术境界 | 第63-65页 |
·从“自然发生”到“自觉探索”的内在动因 | 第65-67页 |
·从“自然发生”到“自觉探索”的学术意义 | 第67-70页 |
第3章 从“文论”附庸到独立学科的转型 | 第70-111页 |
·中国古代修辞学的附庸性 | 第70-83页 |
·零散、杂存的形式特征 | 第71-76页 |
·理论探索的实用特征 | 第76-81页 |
·语言的工具性,修辞的服务性 | 第81-83页 |
·转型的理论准备——古代修辞学的系统性 | 第83-95页 |
·中国古代修辞学的规模化 | 第83-86页 |
·中国古代修辞学的类型化 | 第86-90页 |
·中国古代修辞学的范畴化 | 第90-95页 |
·转型的思想催化——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 | 第95-101页 |
·西学东渐与思想激变 | 第95-97页 |
·《马氏文通》的观念和方法 | 第97-99页 |
·模仿与继承并行的过渡阶段 | 第99-101页 |
·《修辞学发凡》——中国现代修辞学学科的建立 | 第101-111页 |
·《修辞学发凡》的现代学科特征 | 第101-104页 |
·《修辞学发凡》与中国现代修辞学的繁荣 | 第104-111页 |
第4章 从狭义修辞学到广义修辞学的转型趋势 | 第111-163页 |
·狭义修辞学的观念特征 | 第111-119页 |
·语言学学科定性(语言本位观) | 第112-115页 |
·实用性价值定位(实用价值观) | 第115-117页 |
·技巧论研究定向(技巧中心观) | 第117-119页 |
·狭义修辞学引发的困惑与反思 | 第119-134页 |
·狭义修辞学的现状 | 第119-121页 |
·狭义修辞学的功用缺失 | 第121-127页 |
·狭义修辞学的理论瓶颈 | 第127-134页 |
·《修辞学通论》——狭义与广义之间 | 第134-143页 |
·科学理性和真理导向 | 第135-140页 |
·语言本位的修辞观 | 第140-142页 |
·超越语言本位的思想意识 | 第142-143页 |
·突破语言本位的修辞学发展趋势——广义修辞学 | 第143-163页 |
·隐喻研究的观念影响 | 第144-145页 |
·超越语言观、走出技巧论的“广义修辞学” | 第145-157页 |
·从“狭义修辞学”到“广义修辞学”转型的学术价值 | 第157-163页 |
第5章 中国修辞学研究转型发展的理论启示 | 第163-194页 |
·从“现象阐释”到“系统论述”的学术理路 | 第164-172页 |
·理论系统化:理论范畴的建立 | 第164-168页 |
·系统精密化:独立学科的建立 | 第168-170页 |
·系统的扩张:广义修辞观的树立 | 第170-172页 |
·价值观的矛盾运动:实用与科学 | 第172-183页 |
·“实用”与“科学” | 第172-175页 |
·价值本真:实用理性 | 第175-179页 |
·价值超越:科学理性 | 第179-183页 |
·发展欲念与回归情结的对立统一:超越与回归 | 第183-194页 |
·“发展”与“回归” | 第183-185页 |
·观念鼎新与方法取巧 | 第185-189页 |
·价值超越与回归宿命 | 第189-194页 |
结论 | 第194-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202-203页 |
后记 | 第203-204页 |
个人简历 | 第204-205页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