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9页 |
| ·光谱仪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 ·基于ARM7 的便携式光谱仪的简介 | 第7-8页 |
| ·设计目标 | 第8-9页 |
| 第二章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第9-29页 |
| ·ARM 控制器LPC2104 | 第9-15页 |
| ·ARM 的体系结构 | 第9-10页 |
| ·ARM7TDMI(-S) | 第10页 |
| ·LPC2104 简介 | 第10-13页 |
| ·LPC2104 工作的外围电路 | 第13-15页 |
| ·复位电路 | 第13页 |
| ·系统时钟电路 | 第13-15页 |
| ·被测光谱光学系统 | 第15-17页 |
| ·CCD 图像传感器及其驱动电路 | 第17-20页 |
| ·ADC 转换电路 | 第20-21页 |
| ·A/D 转换器的选择 | 第20页 |
| ·AD57818 简介 | 第20-21页 |
| ·CCD 和ADC 之间的接口电路 | 第21-22页 |
| ·串口R5232 接口电路 | 第22-25页 |
| ·LPC2104 的UART0 串行口简介 | 第22-24页 |
| ·R5232 电平转换电路 | 第24-25页 |
| ·键盘电路 | 第25页 |
| ·3.3V 电平的ARM 和5V 电平的外部电路的接口电路 | 第25-26页 |
| ·电源提供电路 | 第26-29页 |
| 第三章 系统软件设计及ΜC/OS-II 操作系统移植 | 第29-46页 |
| ·CCD 驱动程序设计 | 第29-30页 |
| ·ADC 程序设计 | 第30-31页 |
| ·串口程序设计 | 第31页 |
| ·ΜC/OS-II 操作系统移植 | 第31-43页 |
| ·μC/OS-II 简介 | 第31-33页 |
| ·移植规划 | 第33-34页 |
| ·编译器的选择 | 第33页 |
| ·任务模式的取舍 | 第33页 |
| ·支持的指令集 | 第33-34页 |
| ·移植μC/OS-II | 第34-39页 |
| ·μC/OS-II 要移植的部分 | 第34-35页 |
| ·关于头文件includes.h 和config.h | 第35页 |
| ·编写OS_CPU.H | 第35-37页 |
| ·编写OS_CPU_C.C 文件 | 第37-39页 |
| ·编写OS_CPU_A.S | 第39页 |
| ·移植代码应用到LPC2104 | 第39-43页 |
| ·编写或获取启动代码 | 第40页 |
| ·挂接SWI 软件中断 | 第40页 |
| ·中断与时钟节拍中断 | 第40-41页 |
| ·μC/OS-II 移植目录结构 | 第41页 |
| ·编写应用程序 | 第41-43页 |
| ·本论文的任务编程 | 第43页 |
| ·上位机编程 | 第43-46页 |
| 第四章 测试和实验结果 | 第46-53页 |
| ·测试结果 | 第46-48页 |
| ·ilx511 输出电压图形 | 第46页 |
| ·CCD 和ADC 接口电路的放大器的测试 | 第46-47页 |
| ·模数转换器的测试 | 第47-48页 |
| ·谱线图 | 第48-51页 |
| ·li 元素空心阴极灯作光源得出的谱线图 | 第48-49页 |
| ·白光二极管作光源的不同积分时间的谱线图 | 第49-51页 |
| ·波长-像素校准 | 第51-52页 |
| ·预热时间及稳定性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3-56页 |
| ·性能特点 | 第53-54页 |
| ·不足之处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中文摘要 | 第58-60页 |
| ABSTRACT | 第60-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