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一、导论 | 第9-10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第10页 |
| (三) 理论及现实意义 | 第10页 |
| 二、生活在语文教学中的失落与反思 | 第10-16页 |
| (一) 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割裂导致生活意义的消解 | 第10-14页 |
| 1、重视知识灌输,割裂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 第10-13页 |
| 2、取向理性主义,语文教学缺失了人文性 | 第13-14页 |
| (二) 实证主义的泛滥与生活的遗忘——对语文教学理性的批判 | 第14-16页 |
| 三、生活化应当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 第16-23页 |
| (一) 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结在一起 | 第16-18页 |
| 1、生活是语文的源泉 | 第17页 |
| 2、语文是生活的表现 | 第17-18页 |
| (二) 生活化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 第18-20页 |
| 1、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 | 第18-19页 |
| 2、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 | 第19-20页 |
| (三) 回归生活是当今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 第20-23页 |
| 1、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 第20-21页 |
| 2、当代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尝试 | 第21-23页 |
| 四、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 第23-29页 |
| (一) 杜威的生活教育观 | 第23-27页 |
| 1、“教育即生活”[18] | 第24-25页 |
| 2、“学校即社会”[22] | 第25-26页 |
| 3、“从做中学”[24] | 第26-27页 |
| (二)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 第27-29页 |
| 1、“生活即教育”[25] | 第27-28页 |
| 2、“社会即学校”[27] | 第28页 |
| 3、“教学做合一”[29] | 第28-29页 |
| 五、生活化语文教学理论的构建 | 第29-38页 |
| (一) 生活化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 第29-31页 |
| 1、生命性原则 | 第29-30页 |
| 2、幸福性原则 | 第30页 |
| 3、情感性原则 | 第30页 |
| 4、和谐性原则 | 第30-31页 |
| (二) 生活化语文教学实施的途径 | 第31-36页 |
| 1、教师首先要树立“生活在先”的教学观念 | 第31-32页 |
| 2、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着眼于“为生活” | 第32页 |
| 3、教学内容要超越知识,关注生活世界 | 第32-34页 |
| 4、教学过程要更加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 第34-36页 |
| (三) 语文教学生活化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 第36-38页 |
| 1、切忌空洞的热闹 | 第36页 |
| 2、避免虚假课堂 | 第36页 |
| 3、防止生活经验替代 | 第36-38页 |
| 注释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