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田间路径识别算法和基于立体视觉的车辆自动导航方法研究

项目资助第1-4页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10页
插图清单第10-12页
表格清单第12-13页
符号清单第13-16页
相关缩略词第16-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8页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7页
   ·国外田间农业机械自动导航研究的现状第17-23页
   ·国内田间农业机械自动导航研究的现状第23-26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田间自动导航车辆实验平台的设计与研究第28-41页
   ·国内外田间导航机器人实验平台综述第28-30页
   ·田间自动导航实验平台的设计第30-39页
     ·实验平台的机械电气设备第31-32页
     ·机器视觉系统的设计第32-33页
     ·车辆状态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实验研究第33-36页
     ·传感器及标定方法第36-38页
     ·软件系统的设计第38-39页
   ·数据通讯协议的设计第39-41页
第三章 基于机器视觉的田间车辆路径的识别算法研究第41-66页
   ·机器视觉识别田间车辆路径的研究进展第41-43页
   ·基于小波分析与阶跃模型的水稻己割/未割边缘检测算法研究第43-53页
     ·研究目的第44-45页
     ·实验设计第45-46页
     ·稻田图像增强第46-47页
     ·阶跃模型的设计第47-48页
     ·稻田边缘检测算法第48-51页
     ·结果与讨论第51-53页
     ·小结第53页
   ·基于梯形模型的作物行检测算法研究第53-59页
     ·研究目的第55页
     ·实验设计第55页
     ·梯形模型的设计第55-56页
     ·作物行检测算法第56-57页
     ·结果与讨论第57-59页
     ·小结第59页
   ·基于相关分析的图像分割算法研究第59-65页
     ·研究目的第60页
     ·实验设计第60页
     ·构造相关数列对的方法第60-61页
     ·基于相关分析的图像分割算法第61-62页
     ·结果与讨论第62-64页
     ·小结第64-65页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基于立体视觉识别田间地形表达与导航方法的研究第66-102页
   ·立体视觉概述第66-69页
   ·立体视觉的研究进展第69-72页
   ·产生田间道路环境视差图的立体参数的研究第72-85页
     ·研究目的第72页
     ·实验设计第72-73页
     ·不同匹配因子的匹配结果研究第73页
     ·结果与讨论第73-85页
     ·小结第85页
   ·提高田间车辆道路环境立体匹配准确率的研究第85-96页
     ·研究目的第86页
     ·实验设计第86页
     ·提高匹配正确率的方法第86-88页
     ·结果与讨论第88-96页
     ·小结第96页
   ·基于立体视觉的导航算法的研究第96-101页
     ·研究目的第96页
     ·实验设计第96页
     ·视差图到地形图的坐标变换第96-98页
     ·田间作物行/边缘/末端识别算法第98-99页
     ·结果与讨论第99-101页
     ·小结第101页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五章 田间车辆姿态估计算法的研究第102-122页
   ·田间车辆姿态估计算法概述第102-103页
     ·姿态估计的目的和意义第102页
     ·Kalman滤波递推算法简述第102-103页
   ·田间车辆姿态估计算法研究进展综述第103-109页
     ·基于PA(位置、姿势)的模型第103-106页
     ·基于PV(姿势和速度)的模型第106-107页
     ·基于PVA(位置、速度和姿态)的模型第107-108页
     ·基于动力学的模型第108-109页
   ·基于CMAC神经网络的车辆姿态估计方法的研究第109-115页
     ·研究目的第109页
     ·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第109-111页
     ·CMAC神经网络测量车辆姿态的算法第111-113页
     ·结果与讨论第113-115页
     ·小结第115页
   ·基于基于多传感器的车辆姿态估计算法研究第115-120页
     ·研究目的第115页
     ·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第115-116页
     ·系统模型的设计第116-118页
     ·基于扩展Kalman滤波器的车辆姿态估计算法第118页
     ·结果与讨论第118-120页
     ·小结第120页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122-125页
   ·研究结论第122-123页
   ·主要创新工作第123页
   ·展望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回转体质量特性参数精密测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