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立题依据 | 第11-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小结 | 第17-18页 |
·研究方案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中心地理论 | 第20页 |
·交通区位理论 | 第20-21页 |
·灰色区域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网络与区域城镇体系适应性的内涵 | 第22-29页 |
·高速公路经济技术特征 | 第22-24页 |
·高速公路的技术特征 | 第22-23页 |
·高速公路的经济效应 | 第23-24页 |
·高速公路网络与区域城镇体系的辩证关系 | 第24-25页 |
·城镇体系空间网络与高速公路网络的互动关系 | 第24-25页 |
·城镇体系等级与高速公路的配置与协调 | 第25页 |
·适应性的定义及其测度 | 第25-26页 |
·适应性的定义 | 第25-26页 |
·适应性的测度 | 第26页 |
·高速公路网络与区域城镇体系适应性的内涵 | 第26-28页 |
·高速公路网络与区域城镇体系适应性的概念界定 | 第26页 |
·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规模与区域城镇体系交通运输需求的适应 | 第26-27页 |
·高速公路网络空间布局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适应 | 第27页 |
·高速公路网络的功能结构与城镇体系经济聚散性的适应 | 第27页 |
·高速公路网络的通达性与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适应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网络与区域城镇体系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9-37页 |
·传统交通网络评价方法 | 第29页 |
·高速公路网络与城镇体系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29-30页 |
·高速公路网络与区域城镇体系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 | 第29页 |
·高速公路网络与区域城镇体系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9-30页 |
·高速公路网络与区域城镇体系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 第30-37页 |
第五章 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网络与城镇体系适应性评价 | 第37-64页 |
·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概况 | 第37-45页 |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 | 第37-38页 |
·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历程及现状特征 | 第38-40页 |
·长三角地区城镇体系发展概况 | 第40-45页 |
·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网络与城镇体系适应性评价 | 第45-50页 |
·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网络规模结构的适应性 | 第45-46页 |
·高速公路网络与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适应性 | 第46-48页 |
·高速公路覆盖区经济活动集中度 | 第48页 |
·高速公路网络特征与城镇体系区域特征的适应度 | 第48-50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0-56页 |
·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规模 | 第50页 |
·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布局与城镇体系的发展 | 第50-53页 |
·高速公路网络的集聚功能大于扩散作用 | 第53-54页 |
·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 第54-56页 |
·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网络与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建议 | 第56-64页 |
·调整区域高速公路网络内部结构,提高网络综合密度 | 第56-57页 |
·完善江浙沪高速公路衔接,改善沪宁、沪杭、杭甬间高速公路 | 第57页 |
·加快浙西地区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健全公路等级体系 | 第57-59页 |
·提高公路网的直通度,增强高速公路网络的扩散功能 | 第59-60页 |
·加快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高速公路与其他交通的有效连接 | 第60-61页 |
·调整杭嘉湖地区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交通优势 | 第61-62页 |
·跨越行政界限,统筹建设高速公路网络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