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符号及缩写 | 第15-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9页 |
1.1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6-18页 |
1.1.1 分子预组装-共价键结合作用 | 第17页 |
1.1.2 分子自组装-非共价键结合作用 | 第17-18页 |
1.2 分子印迹技术的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1.2.1 分子印迹技术动力学的研究 | 第18-19页 |
1.2.2 分子印迹技术热力学的研究 | 第19页 |
1.3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领域 | 第19-22页 |
1.3.1 色谱分析与色谱分离 | 第19-20页 |
1.3.2 膜分离和固相萃取 | 第20页 |
1.3.3 抗体和受体模拟物 | 第20-21页 |
1.3.4 模拟酶及辅助试剂 | 第21页 |
1.3.5 仿生传感器 | 第21-22页 |
1.4 分子印迹电化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1.4.1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类型 | 第22-25页 |
1.4.2 现存问题 | 第25-26页 |
1.4.3 发展趋势 | 第26-27页 |
1.5 本论文的设想和工作思路 | 第27-29页 |
第一部分 电聚合膜用于构建电化学传感器界面的研究 | 第29-48页 |
第2章 分子印迹电聚合膜用于硝基苯的电化学检测 | 第29-38页 |
2.1 前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2.2.1 仪器和试剂 | 第30页 |
2.2.2 金电极的预处理 | 第30-31页 |
2.2.3 印迹低聚物膜的制备 | 第31页 |
2.2.4 检测步骤 | 第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7页 |
2.3.1 金电极表面原位印迹聚合膜的制备 | 第31-33页 |
2.3.2 印迹效果和电极过程机理 | 第33-35页 |
2.3.3 选择性和灵敏度 | 第35-36页 |
2.3.4 重现性和可逆性 | 第36-37页 |
2.3.5 回收率实验 | 第37页 |
2.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分子印迹电聚合膜作为仿生受体用于辛可宁的检测 | 第38-48页 |
3.1 前言 | 第38-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3.2.1 仪器和试剂 | 第39页 |
3.2.2 金电极的预处理 | 第39页 |
3.2.3 印迹聚合膜的制备 | 第39-40页 |
3.2.4 检测步骤 | 第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7页 |
3.3.1 分子印迹聚合膜 | 第40-41页 |
3.3.2 电位诱导洗脱模板分子 | 第41-42页 |
3.3.3 单体和模板的比例对响应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4 印迹膜电极的电化学响应 | 第43-45页 |
3.3.5 电极的选择性 | 第45-46页 |
3.3.6 回收率和使用寿命 | 第46-47页 |
3.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二部分 自组装单层膜用于构建电化学传感器界面的研究 | 第48-82页 |
第4章 分子印迹自组装单层膜对丝氨酸的对映异构选择性研究 | 第48-56页 |
4.1 前言 | 第48-4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4.2.1 仪器和试剂 | 第49页 |
4.2.2 金电极的预处理 | 第49页 |
4.2.3 印迹膜的制备 | 第49-50页 |
4.2.4 电化学检测步骤 | 第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4.3.1 印迹单层膜的性质 | 第50-52页 |
4.3.2 响应时间 | 第52-53页 |
4.3.3 L-丝氨酸印迹电极的选择性 | 第53-55页 |
4.3.4 D-丝氨酸印迹电极的响应比较 | 第55页 |
4.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基于铜离子印迹的自组装单层膜的电化学传感器研究 | 第56-69页 |
5.1 前言 | 第56-5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5.2.1 仪器和试剂 | 第57页 |
5.2.2 金电极和金片的预处理 | 第57-58页 |
5.2.3 印迹膜的制备 | 第58页 |
5.2.4 检测步骤 | 第5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8页 |
5.3.1 印迹单层膜的性质 | 第58-61页 |
5.3.2 m-AT和o-AT印迹自组装膜 | 第61-62页 |
5.3.3 铜离子在印迹自组装膜上的响应 | 第62-63页 |
5.3.4 选择性、可逆性和回收率 | 第63-65页 |
5.3.5 识别位点分布和亲合性 | 第65-68页 |
5.4 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离子印迹单层膜用于混合重金属离子溶液中单一组分的分析 | 第69-82页 |
6.1 前言 | 第69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69-70页 |
6.2.1 仪器和试剂 | 第69-70页 |
6.2.2 金电极的预处理 | 第70页 |
6.2.3 印迹自组装膜的制备 | 第70页 |
6.2.4 检测步骤 | 第70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0-81页 |
6.3.1 印迹单层膜性质 | 第71页 |
6.3.2 印迹效果研究 | 第71-74页 |
6.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74-76页 |
6.3.4 在汞、铜、铅离子混合溶液中的DPV实验 | 第76-79页 |
6.3.5 干扰和回收率实验 | 第79-80页 |
6.3.6 存在的问题 | 第80-81页 |
6.4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三部分 无机高分子基质用于构建电化学传感器界面的研究 | 第82-108页 |
第7章 印迹TiO_2膜用于苯二酚异构体的选择性识别 | 第82-96页 |
7.1 前言 | 第82-83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83-84页 |
7.2.1 仪器和试剂 | 第83页 |
7.2.2 石墨电极的修饰 | 第83页 |
7.2.3 电化学测量 | 第83-84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84-94页 |
7.3.1 印迹膜的制备 | 第84-85页 |
7.3.2 IR和AFM实验 | 第85-87页 |
7.3.3 pH值的影响 | 第87-88页 |
7.3.4 电极过程机理 | 第88页 |
7.3.5 印迹效果 | 第88-91页 |
7.3.6 苯二酚与结合位点的配比 | 第91-93页 |
7.3.7 不同印迹膜的选择性吸附能力 | 第93-94页 |
7.3.8 比较实验 | 第94页 |
7.4 小结 | 第94-96页 |
第8章 以基态配合物为模板在TiO_2中制备汞离子的识别位点的研究 | 第96-108页 |
8.1 前言 | 第96-97页 |
8.2 实验部分 | 第97-98页 |
8.2.1 仪器和试剂 | 第97页 |
8.2.2 ANDS和汞离子的基态配合物 | 第97页 |
8.2.3 溶胶-凝胶法制备印迹TiO_2膜 | 第97页 |
8.2.4 电化学测量 | 第97-98页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6页 |
8.3.1 基态配合物的形成 | 第98-100页 |
8.3.2 印迹膜的制备 | 第100-101页 |
8.3.3 印迹膜电极对汞离子的电化学响应 | 第101-105页 |
8.3.4 印迹膜的选择性 | 第105页 |
8.3.5 可逆性、重现性和回收率 | 第105-106页 |
8.4 小结 | 第106-108页 |
结论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