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蝗虫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病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英文摘要第8-10页
第一章 蝗虫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第10-31页
 摘要第10-11页
 1 引言第1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1-22页
  2.1 材料与试剂第11-13页
  2.2 方法第13-22页
   2.2.1 病原菌分离纯化和回复感染试验第13页
   2.2.2 病原菌HR-3的分类、鉴定第13-20页
   2.2.3 病原菌HR-3的分子鉴定第20-22页
   2.2.4 生长曲线第2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2-28页
  3.1 菌体的细胞形态与培养特征及分类鉴定第22-26页
   3.1.1 个体形态特征第22页
   3.1.2 培养特征第22页
   3.1.3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第22-26页
    3.1.3.1 生化鉴定结果第22-23页
    3.1.3.2 分子鉴定结果第23-26页
  3.2 生长曲线第26-28页
 4 讨论第28-31页
第二章 粘质沙雷氏菌HR-3对蝗虫的毒力测定和病理研究第31-43页
 摘要第31-32页
 1 引言第32-3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3-34页
  2.1 材料与试剂第33-34页
  2.2 方法第34页
   2.2.1 毒力测定第34页
   2.2.2 组织病理研究第34页
 3 实验结果第34-37页
  3.1 室内毒力测定第34-37页
   3.1.1 蝗虫感染HR-3后的病症第34-35页
   3.1.2 毒力测定结果第35-37页
  3.2 组织病理学变化第37页
 4 讨论第37-40页
 结论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第三章 蝗虫生物防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第43-62页
 1 前言第43页
 2 蝗虫与蝗灾第43-45页
 3 蝗虫的生物防治第45-56页
  3.1 微生物防治第46-55页
   3.1.1 病原真菌和细菌的利用第46-49页
   3.1.2 蝗虫微孢子虫的灭蝗技术第49-51页
   3.1.3 蝗虫痘病毒的研究和利用第51-54页
   3.1.4 微生物防治存在的缺点及改进方法第54-55页
  3.2 天敌防治第55页
  3.3 禽类防治第55-56页
 4 结束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2页
在读期论文发表情况及获奖情况第62-63页
声明第63-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舟山石油中转基地规划研究
下一篇:广州港拖轮配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