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稀土无机有机复合抗菌剂的制备及在粉末涂料中的应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8-23页 |
| ·抗菌材料 | 第8-10页 |
| ·天然生物系抗菌材料 | 第8页 |
| ·有机系抗菌剂 | 第8-9页 |
| ·无机系抗菌剂 | 第9-10页 |
| ·纳米复合材料 | 第10-15页 |
| ·液相沉淀法 | 第12页 |
| ·微乳液法 | 第12-13页 |
| ·液相制备法的特点 | 第13页 |
| ·纳米粉体的固相制备方法 | 第13-15页 |
| ·抗菌涂料 | 第15页 |
| ·抑菌性能评价 | 第15-16页 |
| ·直接计数法 | 第15页 |
| ·灭菌率法 | 第15-16页 |
| ·抑菌圈法 | 第16页 |
| ·研究现状与背景 | 第16-17页 |
|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7-23页 |
| 第二章 粉体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 第23-29页 |
| ·试剂及药品 | 第23页 |
| ·粉体的合成 | 第23-24页 |
| ·稀土氯化物的合成 | 第23页 |
| ·粉体的沉淀法合成 | 第23页 |
| ·粉体的微乳液法合成 | 第23-24页 |
| ·粉体的低温固相法合成 | 第24页 |
| ·粉体的理化性能测试 | 第24-25页 |
| ·粉体的抗菌性能测试 | 第25-26页 |
| ·试验用菌种 | 第25页 |
| ·培养基的成分 | 第25页 |
| ·平皿菌落数的计算 | 第25页 |
| ·抑菌圈实验 | 第25-26页 |
| ·最小抑菌浓度(MIC) | 第26页 |
| ·粉体的安全性与毒理学评价 | 第26-27页 |
| ·急性经口毒性 | 第26-27页 |
| ·皮肤刺激实验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9-45页 |
| ·抗菌粉体的组成和结构分析 | 第29-36页 |
| ·抗菌粉体的组成和一般性质分析 | 第29页 |
|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 第29-32页 |
| ·拉曼散射光谱(Raman) | 第32页 |
| ·紫外光谱(UV) | 第32-33页 |
| ·XRD 分析 | 第33-34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4-35页 |
| ·差热-热重分析(TG-DTA) | 第35-36页 |
| ·纳米抗菌剂的抗菌性能评价 | 第36-39页 |
| ·纳米抗菌剂的抗菌性能 | 第36-38页 |
| ·最小抑菌浓度(MIC) | 第38页 |
| ·抗菌广谱性 | 第38-39页 |
| ·粉体的长效抗菌性能 | 第39页 |
| ·安全性与毒理学评价 | 第39-41页 |
| ·急性经口毒性 | 第39-40页 |
| ·皮肤刺激实验 | 第40-41页 |
| ·粉体抗菌机理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 第四章 抗菌剂在粉末涂料中的应用 | 第45-53页 |
| ·抗菌粉末涂料的制备 | 第45-46页 |
| ·实验设备 | 第45页 |
| ·抗菌涂料的制备流程 | 第45-46页 |
| ·抗菌剂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第46-48页 |
| ·抗菌剂对粉末涂料相容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抗菌剂对涂膜力学与抗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47页 |
| ·抗菌剂对涂料涂膜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 ·添加抗菌剂的涂料的抗菌性能检测 | 第48-49页 |
| ·抗菌粉末涂料的长效抗菌性能 | 第49-50页 |
| ·抗菌粉末涂料的防霉性能 | 第50-51页 |
| ·实验用菌种 | 第50页 |
| ·抗菌涂料耐霉菌性能测试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总结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硕士阶段主要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56页 |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