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动多叶光栅及软件实现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2页 |
| ·电动多叶光栅简介 | 第9-10页 |
| ·调强放疗的目的和实现方式 | 第10-12页 |
| ·调强放疗的目的 | 第10-11页 |
| ·调强的方式与实现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DMLC 系统的总体构造 | 第12-20页 |
| ·原有系统的介绍 | 第12-14页 |
| ·原有系统的原理 | 第12页 |
| ·原有系统的结构 | 第12-14页 |
| ·系统的改版方案 | 第14-18页 |
| ·改版的原因 | 第14页 |
| ·系统的改版方案 | 第14页 |
| ·核心控制部分的改造方案 | 第14-16页 |
| ·新的 DMLC 的结构 | 第16-18页 |
| ·DMLC 系统的控制流程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DMLC 的监控软件 | 第20-31页 |
| ·C++Builder 简介 | 第20-21页 |
| ·功能需求分析 | 第21页 |
| ·RS-232 串行通讯设计 | 第21-27页 |
| ·同步和异步通信方式 | 第22页 |
| ·通信参数 | 第22-23页 |
| ·串行通信的WINDOWS API 简述 | 第23-24页 |
| ·多线程技术 | 第24-26页 |
| ·读写流程 | 第26-27页 |
| ·文件读取及转换 | 第27-31页 |
| 第四章 主机与 DMLC 的通信协议及实现 | 第31-35页 |
| ·协议分层 | 第31页 |
| ·协议的实现 | 第31-35页 |
| ·串口通讯层的实现 | 第31-33页 |
| ·桢通讯层的实现 | 第33-34页 |
| ·应用层的实现 | 第34-35页 |
| 第五章 DSP 软件 | 第35-53页 |
| ·线程调度 | 第35-41页 |
| ·线程调度概述 | 第35页 |
| ·线程的类型 | 第35-36页 |
| ·选择使用线程的类型 | 第36-38页 |
| ·线程特性的比较 | 第38-39页 |
| ·信号量和邮箱 | 第39-41页 |
| ·控制软件的实现 | 第41-43页 |
| ·DSP 程序的加载 | 第43-53页 |
| ·DSP Bootloader 概述 | 第43页 |
| ·内存映射的选择 | 第43-44页 |
| ·加载过程和配置 | 第44-46页 |
| ·引导代码 | 第46-53页 |
|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实现 | 第53-57页 |
| ·PID 控制简介 | 第53页 |
| ·PID 控制的软件实现 | 第53-57页 |
| ·PWM 的产生 | 第55页 |
| ·叶片位置的检测 | 第55页 |
| ·叶片速度的检测 | 第55-57页 |
| 第七章 对自适应控制的探索和仿真 | 第57-64页 |
| ·自适应控制概述 | 第57-58页 |
| ·自适应控制的必要性和方案的选择 | 第58-61页 |
| ·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 | 第58-59页 |
| ·自适应控制的必要性 | 第59页 |
| ·小脑模型控制 | 第59-61页 |
| ·MATLAB 仿真 | 第61-64页 |
| 结束语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 附录 | 第6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