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计算机病毒免疫模型
1 绪论 | 第1-12页 |
·背景和研究状况 | 第8-9页 |
·课题来源 | 第9-10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0页 |
·论文结构 | 第10-12页 |
2 计算机病毒和病毒检测 | 第12-29页 |
·计算机病毒 | 第12-24页 |
·定义 | 第12-13页 |
·历史 | 第13-14页 |
·分类 | 第14-17页 |
·按传染方式分类 | 第14-15页 |
·按连接方法分类 | 第15-16页 |
·按危害程度分类 | 第16页 |
·其它分类方法 | 第16-17页 |
·原理 | 第17-21页 |
·基本结构 | 第17-18页 |
·加载和引导机制 | 第18-19页 |
·传染和传播机制 | 第19页 |
·触发机制 | 第19-20页 |
·高级编制策略 | 第20-21页 |
·特点和危害 | 第21-23页 |
·病毒的特点 | 第21-22页 |
·病毒的危害 | 第22-23页 |
·发展趋势 | 第23-24页 |
·传播速度更快 | 第23页 |
·危害日趋严重 | 第23-24页 |
·数量急剧增多 | 第24页 |
·病毒检测 | 第24-29页 |
·问题描述 | 第24-25页 |
·检测技术 | 第25-29页 |
·特征码扫描 | 第25-26页 |
·校验和 | 第26-27页 |
·行为监控 | 第27页 |
·其它高级检测技术 | 第27-29页 |
3 人工免疫系统 | 第29-49页 |
·免疫机制 | 第29-38页 |
·生物免疫系统的层次结构 | 第30-31页 |
·物理和生理屏障 | 第30页 |
·固有免疫系统 | 第30-31页 |
·适应性免疫系统 | 第31页 |
·免疫机制 | 第31-35页 |
·自体耐受机制 | 第31-32页 |
·免疫应答 | 第32-35页 |
·生物免疫系统的主要特点 | 第35-38页 |
·耐受性 | 第35-36页 |
·学习与认知 | 第36页 |
·分布性 | 第36页 |
·鲁棒性和适应性 | 第36-37页 |
·多样性 | 第37页 |
·自平衡性 | 第37页 |
·自组织性 | 第37-38页 |
·免疫机制在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 第38-49页 |
·研究概况 | 第38页 |
·IBM 的病毒免疫模型 | 第38-43页 |
·整体结构 | 第40页 |
·具体实现 | 第40-43页 |
·ARTIS 免疫模型 | 第43-49页 |
·整体结构 | 第43-45页 |
·具体实现 | 第45-49页 |
4 模型设计 | 第49-64页 |
·设计目标 | 第49-50页 |
·具体设计 | 第50-58页 |
·问题域 | 第50-51页 |
·模型定义 | 第51-58页 |
·体系架构 | 第51-53页 |
·自体集合的动态演化模型 | 第53-54页 |
·抗体基因库的演化模型 | 第54-55页 |
·未成熟检测器集合的演化模型 | 第55-56页 |
·成熟检测器集合的演化模型 | 第56-57页 |
·记忆检测器集合的演化模型 | 第57页 |
·免疫监视 | 第57-58页 |
·性能分析 | 第58-64页 |
·检测率 | 第58-60页 |
·错误率 | 第60-61页 |
·时间效率 | 第61-64页 |
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64-75页 |
·模型仿真 | 第64-67页 |
·实验目的 | 第64-65页 |
·性能衡量指标 | 第65-66页 |
·实验环境和准备 | 第66-67页 |
·测试平台 | 第66页 |
·匹配函数选择 | 第66页 |
·实验用自体和非自体数据 | 第66-67页 |
·结果分析 | 第67-75页 |
·检测能力 | 第67-69页 |
·错误率 | 第69-71页 |
·与ARTIS 的性能比较 | 第71-75页 |
6 结论和讨论 | 第75-80页 |
·讨论 | 第75-77页 |
·本模型的能力和特性 | 第75-76页 |
·自适应性 | 第75页 |
·自平衡性 | 第75页 |
·鲁棒性 | 第75-76页 |
·精确性 | 第76页 |
·可调节性 | 第76页 |
·可扩展性 | 第76页 |
·本模型在其它领域中的使用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页 |
·思考和展望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附录1 作者研究生阶段科研经历 | 第86-87页 |
附录2 作者研究生阶段论文发表情况 | 第87-88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