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桩基桩土共同作用性状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主要符号与说明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 §1.2 研究应用现状 | 第11-17页 |
| §1.2.1 桩土共同作用分析方法 | 第11-14页 |
| §1.2.2 复合桩基国外研究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 §1.2.3 复合桩基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 第15-17页 |
|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土的弹塑性理论和本构模型 | 第19-28页 |
| §2.1 引言 | 第19页 |
| §2.2 屈服面和破坏面 | 第19-21页 |
| §2.3 理想弹塑性本构方程的普遍表达式 | 第21-22页 |
| §2.4 土的理想弹塑性模型 | 第22-25页 |
| §2.4.1 Mohr-Coloumb模型 | 第22-24页 |
| §2.4.2 Drucker-Prager模型 | 第24-25页 |
| §2.5 剑桥模型 | 第25-27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有限单元法及ABAQUS程序介绍 | 第28-36页 |
| §3.1 引言 | 第28页 |
| §3.2 有限单元法介绍 | 第28-32页 |
| §3.2.1 有限单元法的发展 | 第28-29页 |
| §3.2.2 八节点六面体等参数单元 | 第29-32页 |
| §3.3 ABAQUS 6.4程序介绍 | 第32-34页 |
| §3.3.1 各模块介绍 | 第32-33页 |
| §3.3.2 CAE特征及功能介绍 | 第33页 |
| §3.3.3 应用领域和分析范围 | 第33-34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复合桩基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36-55页 |
| §4.1 引言 | 第36页 |
| §4.2 有限元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36-38页 |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8-53页 |
| §4.3.1 复合桩基的沉降特性 | 第38-45页 |
| §4.3.2 土中的附加应力 | 第45-50页 |
| §4.3.3 桩土荷载分担比 | 第50-53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工程实例研究 | 第55-75页 |
| §5.1 引言 | 第55页 |
| §5.2 工程实例 | 第55-64页 |
| §5.2.1 工程概况 | 第55-56页 |
| §5.2.2 桩土应力测试 | 第56-57页 |
| §5.2.3 沉降观测 | 第57-64页 |
| §5.3 三维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比较 | 第64-73页 |
| §5.3.1 土本构模型比较 | 第64-69页 |
| §5.3.2 不同桩数比较 | 第69-7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5-77页 |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 §6.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