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 第1-9页 |
二、 共同抵押制度概述 | 第9-16页 |
(一) 共同抵押的概念及特征 | 第9-10页 |
(二) 共同抵押的性质 | 第10-13页 |
1 、 单一抵押权说 | 第10-11页 |
2 、 复数抵押权说 | 第11页 |
3 、 折衷说 | 第11-13页 |
(三) 共同抵押的社会功能 | 第13-14页 |
(四) 共同抵押制度的类型 | 第14-16页 |
1 、 保障主义与限制主义 | 第14-15页 |
2 、 分割主义与分配主义 | 第15页 |
3 、 价额比例分担主义与优先负担主义 | 第15页 |
4 、 调整主义与非调整主义 | 第15-16页 |
三、 共同抵押的设定 | 第16-20页 |
(一) 共同抵押合同 | 第16-18页 |
1 、 共同抵押合同的当事人 | 第16-17页 |
2 、 共同抵押物 | 第17-18页 |
3 、 被担保的债权 | 第18页 |
(二) 共同抵押设定的类型 | 第18-19页 |
1 、 创设式共同抵押 | 第18页 |
2 、 追加式共同抵押 | 第18页 |
3 、 转变式共同抵押 | 第18-19页 |
(三) 共同抵押的公示 | 第19-20页 |
四、 共同抵押的效力 | 第20-42页 |
(一) 共同抵押的内部效力 | 第20-34页 |
1 、 共同抵押权人的自由选择权及其限制 | 第20-23页 |
2 、 抵押物间对担保债权的内部分担额 | 第23-31页 |
3 、 对共同抵押人的效力--物上保证人的代位权 | 第31-34页 |
(1) 物上保证人代位权发生的原因 | 第31-32页 |
(2) 物上保证人行使代位权的依据 | 第32页 |
(3) 物上保证人代位权发生的要件 | 第32-33页 |
(4) 物上保证人代位权的行使 | 第33-34页 |
(5) 一部清偿和代位 | 第34页 |
(6) 物上保证人的代位权与求偿权的关系 | 第34页 |
(二) 共同抵押的外部效力 | 第34-42页 |
1 、 对后次序抵押权人的效力--后次序抵押权人的代位权 | 第35-39页 |
(1) 后次序抵押权人代位权发生的依据 | 第35-36页 |
(2) 后次序抵押权人代位权的行使 | 第36页 |
(3) 一部偿还和代位 | 第36-37页 |
(4) 后次序抵押权人与物上保证人的关系 | 第37-38页 |
(5) 代位权的保护 | 第38-39页 |
2 、 对第三取得人的效力 | 第39-42页 |
(1) 第三取得人的地位 | 第39-40页 |
(2) 第三取得人与后次序抵押权人的关系 | 第40-42页 |
五、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