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文献综述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页 |
一、 南下行动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划分 | 第10-21页 |
(一) 南下行动的前奏:1935年6月12日至9月10日 | 第11-14页 |
(二) 南下行动的起始阶段:1935年9月10日至10月8日 | 第14-18页 |
(三) 南下行动的战略进攻阶段:1935年10月8日至11月下旬 | 第18-19页 |
(四) 南下行动的战略退却阶段和结束:1935年11月中旬至1936年7月2日 | 第19-21页 |
二、 南下行动的原因探讨 | 第21-28页 |
(一) 北上南下战略方针的分歧和矛盾激化是南下行动的起因 | 第21-22页 |
(二) 张国焘“拒绝执行中央的战略方针”是南下行动的直接原因 | 第22-26页 |
(三) 红四方面军的一些领导干部对张国焘的积极支持是南下行动的重要原因 | 第26-28页 |
三、 南下行动的主要特点 | 第28-31页 |
(一) 南下行动是党内矛盾激化为对抗性的表现形式 | 第28-30页 |
(二) 南下行动由思想分歧发展到了政治上、组织上和军事上的对立 | 第30-31页 |
四、 南下行动的严重后果 | 第31-39页 |
(一) 南下行动是“完全失败的” | 第32-34页 |
(二) 南下行动使红军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 第34-37页 |
(三) 南下行动延缓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迅速建立 | 第37-39页 |
五、 南下行动的积极作用 | 第39-50页 |
(一) 南下行动在客观上起了支持和配合党中央单独北上的作用 | 第39-41页 |
(二) 南下行动在战略上起到了配合党中央开创陕北革命大本营的作用 | 第41-43页 |
(三) 南下行动接应了长征中艰苦转战的红二、六军团,奠定了三军大会师的基础 | 第43-46页 |
(四) 南下行动在西南边陲撒播了革命火种,充分发挥了人民军队“工作队”的职能 | 第46-5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