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第一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 第16-33页 |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直接执政的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一) 新民主主义理论概述 | 第16-19页 |
(二) 新民主主义理论对于直接执政的支持 | 第19-21页 |
(三) 新民主主义理论延续下的中国共产党直接执政 | 第21-24页 |
二、百废待兴的局面——中国共产党直接执政的经济基础 | 第24-29页 |
(一) 建国之初的国家经济局面 | 第25-27页 |
(二) 计划经济促成中国共产党延续直接执政的方式 | 第27-29页 |
三、政治格局及其成因——中国共产党直接执政的社会基础 | 第29-33页 |
(一)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特殊背景 | 第29-30页 |
(二) 苏共执政模式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三)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 第31-33页 |
第二章 以法治国时期的执政方式 | 第33-55页 |
一、宪法的诞生——法治的雏形 | 第33-37页 |
(一)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 | 第34-35页 |
(二) 老一辈革命家对于依法治国的认识 | 第35-37页 |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法的理论的认知 | 第37-40页 |
(一) 人治思想的根深蒂固 | 第38页 |
(二) 对于执政方式的理性思考 | 第38-39页 |
(三) 政治实践对法制建设的悖逆 | 第39-40页 |
三、以政策代替法律——以法执政的必然 | 第40-44页 |
(一) 中国共产党长期依靠政策执政的传统 | 第41-42页 |
(二) 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被严重混淆 | 第42页 |
(三) 以党的政策为执政主要规范的弊端分析 | 第42-44页 |
四、以法执政的历史教训和治国方略的反思 | 第44-49页 |
(一) 区分国家法律与党的政策 | 第44-46页 |
(二) 加强法律建设,反思法律工具主义 | 第46-47页 |
(三) 弘扬法律精神,推进民主宪政与法治 | 第47-49页 |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依法治国的奠基 | 第49-55页 |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 第50-51页 |
(二) 发扬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法治精神 | 第51-52页 |
(三) 实现执政党执政方式的科学转变 | 第52-55页 |
第三章 从以法治国走向依法治国 | 第55-100页 |
一、传统文化与依法治国 | 第55-73页 |
(一) 农本思想与天人合一,奠基了中国传统法治文化 | 第56-64页 |
(二) 五四运动启迪了中国当代法治文化 | 第64-68页 |
(三) 法治文化的比较——西方与中国 | 第68-73页 |
二、法制与法治的争论——依法治国的理论筹划 | 第73-78页 |
(一)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略说 | 第74-76页 |
(二) 从法制到法治 | 第76-78页 |
三、认识的深化——对法的本质的认知 | 第78-90页 |
(一) 法治作为政治文明的产物 | 第78-82页 |
(二) 法治的价值 | 第82-88页 |
(三) 辩证地看待法治 | 第88-90页 |
四、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历史的飞跃 | 第90-95页 |
(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契机 | 第91-92页 |
(二) 党的执政地位与依法治国方略 | 第92-94页 |
(三) 为中国法学研究提出了新命题 | 第94-95页 |
五、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方式 | 第95-100页 |
(一) 依法治国确认国家权力的合法性从而真实体现民众意志 | 第96-97页 |
(二) 依法治国调和价值多样化,促进民主集中的表达机制形成 | 第97-98页 |
(三) 依法治国有利于实现公共权力与个体权利的平衡 | 第98-100页 |
第四章 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 | 第100-115页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治化道路 | 第100-105页 |
(一) 中国法治之路的理论建构 | 第101-103页 |
(二) 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法治的可能 | 第103-105页 |
二、党的权力来源的合法性 | 第105-107页 |
三、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 | 第107-109页 |
(一) 国家民主与社会民主 | 第107-108页 |
(二) 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 | 第108-109页 |
(三) 市场化趋势中社会民主的发展 | 第109页 |
四、党与公共权力的关系 | 第109-115页 |
(一) 执政党居于公共权力之上 | 第110-112页 |
(二) 坚持核心领导地位下的执政党与公共权力 | 第112-113页 |
(三) 以公共权力规范化来规范执政党的依法执政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依法治国对执政方式的挑战 | 第115-139页 |
一、依法治国给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提出的变革要求 | 第115-123页 |
(一) 直接执政向间接执政的转变 | 第116-118页 |
(二) 政策执政向法律执政的转变 | 第118-121页 |
(三) 人治执政向法治秩序的转变 | 第121-123页 |
二、廉政建设的困惑 | 第123-130页 |
(一) 廉政建设的法治化 | 第124-126页 |
(二) 廉政建设的政府责任 | 第126-128页 |
(三) 廉政建设中的权宜之策 | 第128-130页 |
三、变更中矛盾冲突的法理思考 | 第130-139页 |
(一)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义 | 第130-134页 |
(二) 依法执政下的党建变革 | 第134-139页 |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依法执政的适时应对 | 第139-153页 |
一、“三个代表”思想对于法治涵义的充实与丰富 | 第139-144页 |
(一) “三个代表”思想对中国法治的发展进行了方向指示 | 第139-141页 |
(二) “三个代表”思想提升了中国的法治文化 | 第141-144页 |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治党治国理论的重大发展 | 第144-148页 |
(一) “依法治国”方略与“以德治国”的统一 | 第144-145页 |
(二) 深化执政理论,成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 | 第145-147页 |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衡量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根本尺度 | 第147-148页 |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变革的意义 | 第148-153页 |
(一) 执政党执政平稳的制度保证 | 第149-150页 |
(二) 执政党执政目标的理性调整 | 第150-151页 |
(三) 执政党执政方式的更趋科学 | 第151-153页 |
第七章 依法治国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完善 | 第153-172页 |
一、改进立法工作中的引导途径 | 第153-157页 |
(一) 通过法定程序渗透执政党的意志 | 第154-155页 |
(二) 正确处理执政党与立法机关的关系 | 第155-157页 |
二、完善司法改革中的指导方法 | 第157-161页 |
(一) 尊重司法的自身逻辑 | 第157-160页 |
(二) 发挥执政党的监察职能作用 | 第160-161页 |
三、坚持依法行政中的监督职能 | 第161-167页 |
(一) 依法行政简释 | 第162-163页 |
(二) 理顺执政党与国家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 | 第163-165页 |
(三) 发挥执政党在依法行政中的监督作用 | 第165-167页 |
四、严格法律实施中的推陈出新 | 第167-172页 |
(一) 对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进行控制 | 第168-170页 |
(二) 坚守法治的程序正义 | 第170-172页 |
结语 | 第172-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2页 |
后记 | 第182-183页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