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5页 |
上篇 《阿含经》与部派佛教时期 | 第15-102页 |
第一章 原始佛教的四念处 | 第15-48页 |
第一节 原始佛教的界定及本章的材料来源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四念处在原始佛教中的地位 | 第16-21页 |
第三节 四念处相关术语的说明 | 第21-23页 |
第四节 修习四念处的前期准备 | 第23-27页 |
第五节 四念处的修习方法 | 第27-48页 |
第二章 南传上座部传承的四念处 | 第48-68页 |
第一节 部派的分裂与南传上座部的源流 | 第48-51页 |
第二节 南传七论中所见与四念处相关的部分 | 第51-53页 |
第三节 《解脱道论》中的四念处 | 第53-61页 |
第四节 《清净道论》中的“界作意”与“五取蕴” | 第61-68页 |
第三章 说一切有部的四念处 | 第68-93页 |
第一节 有部源流及论典述略 | 第68-69页 |
第二节 《法蕴足论》、《集异门足论》对四念处基本概念的解释 | 第69-73页 |
第三节 《发智论》对四念处所作的纲要性阐述 | 第73-75页 |
第四节 《品类足论》与声闻修证体系中的四念处 | 第75-82页 |
第五节 《大毗婆沙论》对北传部派佛教四念处法的总结 | 第82-89页 |
第六节 《杂心论》、《俱舍论》对念住及道品次第的阐述 | 第89-93页 |
第四章 《舍利弗毗昙》及犊子等部的四念处 | 第93-102页 |
第一节 犊子系与《舍利弗毗昙》的渊源 | 第93-94页 |
第二节 《舍利弗毗昙》对四念处的说明 | 第94-99页 |
第三节 《舍利弗毗昙》与阿毗达磨及部派佛教各支的关系 | 第99-102页 |
中篇 印度大乘佛教时期 | 第102-156页 |
第五章 龙树之前的大乘佛教思想 | 第102-130页 |
第一节 《阿含经》中的大乘思想与实践 | 第102-108页 |
第二节 大众部的大乘思想 | 第108-110页 |
第三节 《舍利弗毗昙》中的六种空 | 第110-111页 |
第四节 说一切有部的大乘观念 | 第111-122页 |
附论 《阿含经》中的弥勒菩萨 | 第122-130页 |
第六章 大乘四念处及其在菩萨道中的地位 | 第130-144页 |
第一节 大乘的盛行与龙树对大乘佛教的开创性贡献 | 第130-132页 |
第二节 《大智度论》对大乘四念处的阐释与展开 | 第132-140页 |
第三节 四念处在菩萨道中的地位 | 第140-144页 |
第七章 大乘四念处与菩萨行 | 第144-156页 |
第一节 观四念处净菩提行 | 第145-148页 |
第二节 无著对大小乘四念处的总结 | 第148-156页 |
下篇 汉传佛教 | 第156-199页 |
第八章 四念处禅法在汉地的流传 | 第156-183页 |
第一节 早期禅经的传译 | 第156-163页 |
第二节 四念处禅法的传习 | 第163-166页 |
第三节 求那跋摩的禅法及修行体验 | 第166-169页 |
第四节 僧稠的四念处 | 第169-183页 |
第九章 天台四念处 | 第183-199页 |
第一节 慧思的著作及其禅法传承 | 第184-185页 |
第二节 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的四念处 | 第185-189页 |
第三节 智者的《四念处》与圆教四念处 | 第189-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