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计算机仿真论文

ARM+DSP嵌入式仿真平台的开发及其在实时仿真中的应用

第一章 绪论第1-15页
   ·课题来源第10-11页
   ·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第11-12页
   ·本文的工作第12-13页
   ·本文的创新点第13页
   ·本课题的价值和意义第13-15页
第二章 ARM+DSP嵌入式仿真系统简介第15-21页
   ·ARM体系结构简介第15-19页
   ·TI C54x DSP简介第19页
   ·TI的ARM+DSP双核处理器TMS320VC5470第19-21页
第三章 ARM+DSP嵌入式仿真平台的硬件原理设计第21-31页
   ·存储器的外部扩展第21-25页
     ·ARM侧外部存储器的扩展第21-25页
     ·DSP侧外部存储器的扩展第25页
   ·人机交互接口设计第25-29页
     ·键盘或状态开关第25-26页
     ·LCD模块第26-29页
   ·外围接口设计第29页
   ·A/D、D/A模块第29-30页
   ·外部晶振的接入第30页
   ·电源转换的设计第30-31页
第四章 ARM+DSP嵌入式仿真平台的硬件实现第31-38页
   ·印刷电路板的设计第31-35页
     ·印刷电路板的布局第31-32页
     ·板层结构第32-33页
     ·印刷电路板的布线第33-34页
     ·电源层和地层的设置及电源层的分割第34-35页
   ·印刷电路板的制造和元件的焊接第35-38页
第五章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在TMS320VC547x上的移植第38-57页
   ·μC/OS-Ⅱ简介第38-40页
     ·μC/OS-Ⅱ特点第38-39页
     ·μC/OS-Ⅱ对处理器的要求第39-40页
   ·移植的规划第40-41页
     ·编译环境的选择第40页
     ·μC/OS-Ⅱ任务运行模式的选择第40-41页
   ·ARM的异常向量表第41页
   ·初始化代码的编写第41-44页
     ·进入C主函数前的初始化第41-42页
     ·修改TMS470R1xC/C++运行时间支持库第42-43页
     ·进入C语言环境后的系统初始化第43-44页
   ·μC/OS-Ⅱ在TMS320VC547x上的移植第44-55页
     ·INCLUDES.H第46页
     ·OS_CPU.H第46-48页
     ·OS_CPU_C.C第48-50页
     ·OS_CPU_A.ASM第50-54页
     ·建立系统时钟节拍中断,编写OSTickISR()第54-55页
   ·测试移植代码第55-57页
第六章 基于ARM+DSP嵌入仿真平台的实时仿真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实现第57-74页
   ·基于ARM+DSP及μC/OS-Ⅱ的实时仿真应用程序的总体结构第57页
   ·两核内部通信的方法第57-60页
     ·中断驱动的通信方法第57-59页
     ·查询方法第59-60页
   ·实时仿真应用程序的具体设计与实现第60-66页
     ·本程序中采用的两核内部通信的方法第60页
     ·DSP侧的实时仿真模型程序的设计与实现第60-63页
     ·ARM侧的实时仿真模型控制程序的设计与实现第63-66页
   ·一个二阶LTI系统实时仿真的实现第66-74页
     ·系统的数学模型描述及其程序实现第66-69页
     ·仿真的实时性分析第69-70页
     ·仿真程序的运行结果第70-74页
第七章 TMS320VC547x Bootload的实现和代码的固化第74-86页
   ·由ARM加载DSP侧程序的方法--TMS320VC547x的Bootload第74-81页
     ·TMS320VC547x Bootload的总体思路第74-77页
     ·DSP侧运行程序代码的提取第77-78页
     ·TMS320VC547x Bootload详解第78-81页
   ·程序代码的固化第81-86页
     ·FLASH的操作第81-83页
     ·向本系统的FLASH中固化代码的实现方法第83-86页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第86-90页
   ·对本文的总结第86-88页
   ·对将来开发和应用的展望第88-90页
致谢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附录一 TMS320VC5470的ARM侧地址空间映射表第95页
附录二 ARM+DSP嵌入式仿真平台的主要硬件原理图第95-103页
附录三 移植μC/OS-Ⅱ所编写的3个汇编函数第103-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与反现代张力中的中国现代文学
下一篇:四念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