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社会心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一. 孔子社会心理思想的理论体系 | 第1-28页 |
(一) 社会认知 | 第8-11页 |
1. 知人 | 第8-10页 |
2. 知者不惑 | 第10-11页 |
3. 知明则行无过 | 第11页 |
(二) 社会情感 | 第11-16页 |
1. 仁者爱人 | 第11-13页 |
2. 君子笃于亲 | 第13-14页 |
3. 行己有耻 | 第14-15页 |
4. 诗乐育情 | 第15-16页 |
(三) 社会动机 | 第16-19页 |
1. 贫而乐道 | 第16-17页 |
2. 匹夫不可夺志 | 第17-18页 |
3. 笃信好学 | 第18-19页 |
(四) 人际交往 | 第19-23页 |
1. 乐多贤友 | 第19-21页 |
2.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第21-22页 |
3. 推己及人 | 第22-23页 |
(五) 领导心理 | 第23-28页 |
1. 居位行道 | 第23-24页 |
2. 为政以德 | 第24-26页 |
3. 举贤任能 | 第26-28页 |
二. 孔子社会心理思想的特点 | 第28-37页 |
1. 重人轻神——关注人与社会 | 第28-31页 |
2. 齐之以礼——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和教化 | 第31-32页 |
3. 弘道于世——倡导个人担负起社会责任 | 第32-34页 |
4. 不怨天,不尤人——善于进行心理调节 | 第34-35页 |
5. 贵和尚中——主张用温和、中正的方法待人处事 | 第35-37页 |
三. 孔子社会心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37-43页 |
1.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以社会为本位 | 第37-38页 |
2. 尊重主体意志,凸现人文关怀 | 第38-39页 |
3. 倡导人际和谐,优化社会心理氛围 | 第39-40页 |
4.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锲而不舍精神 | 第40-43页 |
参考书目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