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页 |
一、 古文今译相关基本理论介绍 | 第6-8页 |
1·1 翻译与古文今译 | 第6页 |
1·2 作为一项学术工作的古文今译具有重要意义 | 第6-7页 |
1·3 古文今译与对译法 | 第7页 |
1·4 今译工作的前提和要求 | 第7-8页 |
二、 “对译法”名称的由来及其存在的合理性 | 第8-22页 |
2·1 古文今译的历史、现状 | 第8-11页 |
2·1·1 从“萌芽”阶段到真正“诞生” | 第8页 |
2·1·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渐成熟和完善 | 第8-9页 |
2·1·3 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出现 | 第9-11页 |
2·1·3·1 理论研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 第9页 |
2·1·3·2 译文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毛病 | 第9-10页 |
2·1·4 正视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第10-11页 |
2·2 “对译法”的提出 | 第11页 |
2·3 为什么要提出“对译法” | 第11-13页 |
2·3·1 今译工作不应该只停留在实践的层面上 | 第11页 |
2·3·2 今译需要符合于自身情况的具体可行的译法 | 第11-12页 |
2·3·3 教学和普及也对今译提出自己的要求 | 第12页 |
2·3·4 对译的提法并非“空穴来风” | 第12-13页 |
2·3·5 探索古文今译如何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需要 | 第13页 |
2·4 对译法的理论依据 | 第13-16页 |
2·4·1 古今汉语的稳定传承性为对译法提供了“对”的基础 | 第11-14页 |
2·4·2 “以易知难”的对译方式使教学和普及工作更好地开展 | 第14-15页 |
2·4·3 “逐词逐句”的对译译文是达到对古文真正掌握的保证 | 第15-16页 |
2·5 对译法的特别之处 | 第16-18页 |
2·5·1 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对译法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对” | 第16-17页 |
2·5·2 追求内容尽可能完备的注释配合于对译的需要 | 第17-18页 |
2·6 正确认识直译与对译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 第18-22页 |
2·6·1 直译和意译的划分有利于问题讨论的开展 | 第18页 |
2·6·2 直译含义的双重性 | 第18-19页 |
2·6·3 直译的“先入为主”使对译法处于尴尬的地位 | 第19-20页 |
2·6·4 对直译与对译法关系的最后界定 | 第20-22页 |
三、 结合《论语》译文论述对译法的主要手段 | 第22-37页 |
3·1 词汇的对译 | 第22-25页 |
3·1·1 逐词落实 | 第22页 |
3·1·2 单音词的对译方式 | 第22-23页 |
3·1·3 多义词的对译 | 第23-24页 |
3·1·4 活用词类的对译 | 第24页 |
3·1·5 关于隐含意义的对译 | 第24-25页 |
3·1·6 关于历史词的对译 | 第25页 |
3·2 语法与修辞的对译 | 第25-29页 |
3·2·1 语法上如何实现对译 | 第25-29页 |
3·2·1·1 语序的对译 | 第26页 |
3·2·1·2 句式的对译 | 第26-27页 |
3·2·1·3 句子结构的对译 | 第27页 |
3·2·1·4 词类活用的对译 | 第27-28页 |
3·2·1·5 虚词的对译 | 第28-29页 |
3·2·2 修辞上如何实现对译 | 第29页 |
3·3 妥善处理不能直接对译的地方 | 第29-32页 |
3·3·1 词汇方面 | 第29-30页 |
3·3·2 语法和修辞方面 | 第30-32页 |
3·3·2·1 语法 | 第30-31页 |
3·3·2·2 修辞 | 第31-32页 |
3·4 以注释补充对译 | 第32-33页 |
3·4·1 对译的基础——逐词注释 | 第32页 |
3·4·2 对译译文必要的补充说明——附注 | 第32-33页 |
3·4·3 注释内容“纵心所欲” | 第33页 |
3·5 对译法在形式的“对” | 第33-35页 |
3·5·1 计算机技术使“对“的形式有条不紊 | 第33-34页 |
3·5·2 在“对”的基础上编排方式“纵心所欲” | 第34-35页 |
3·6 对译中的译与不译 | 第35-36页 |
3·7 辩证地看待对译法的局限性 | 第36-37页 |
3·7·1 对译对象范围的相对狭小 | 第36页 |
3·7·2 译文在“雅”的层面上的相对欠缺 | 第36页 |
3·7·3 语句中牵强之处的不可避免 | 第36-37页 |
四、 结语 | 第37-38页 |
注释 | 第38-4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附录 | 第41页 |
后记 | 第41-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