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5页 |
1.1 关于电压源三相逆变器和开关损耗 | 第11-14页 |
1.2 软开关技术三相逆变器的提出 | 第14-17页 |
1.3 软开关技术三相逆变器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4 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1-25页 |
2 新型谐振直流环节三相逆变器的研究 | 第25-73页 |
2.1 谐振直流环节三相逆变器的研究现状 | 第25-34页 |
2.1.1 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RDCLI)的基本电路及改进 | 第25-29页 |
2.1.2 准并联谐振直流环节三相PWM逆变器的几种最新结构 | 第29-34页 |
2.2 新型直流母线零电压过渡PWM逆变器的研究 | 第34-61页 |
2.2.1 DC-Rail ZVT三相PWM逆变器电路的提出 | 第34-36页 |
2.2.2 DC-Rail ZVT逆变器一次ZVT工作过程分析 | 第36-40页 |
2.2.3 SVPWM在DC-Rail ZVT三相逆变器中工作过程分析 | 第40-44页 |
2.2.4 DC-Rail ZVT三相PWM逆变器电路中调制系数讨论 | 第44-45页 |
2.2.5 DC-Rail ZVT逆变器中母线电流为负时工作过程讨论 | 第45-48页 |
2.2.6 DC-Rail ZVT逆变器电路中谐振电路参数设计和辅助开关控制 | 第48-51页 |
2.2.7 DC-Rail ZVT逆变器电路的仿真 | 第51-55页 |
2.2.8 DC-Rail ZVT三相PWM逆变器驱动三相感应电机时的实验 | 第55-57页 |
2.2.9 DC-Rail ZVT三相PWM逆变器电路的效率分析 | 第57-61页 |
2.3 母线零电压凹槽对系统输出性能影响及校正方法 | 第61-71页 |
2.3.1 硬开关逆变单元中非线性因素对系统输出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2.3.2 母线零电压凹槽对系统输出波形的影响 | 第62-68页 |
2.3.3 非线性因素对系统输出波形影响的校正方法 | 第68-70页 |
2.3.4 有关结论的实验验证 | 第70-71页 |
2.4 本章结论 | 第71-73页 |
3 新型谐振极三相逆变器的研究 | 第73-111页 |
3.1 谐振极三相逆变器(RPI)的研究现状 | 第73-77页 |
3.1.1 RPI的基本电路 | 第74-75页 |
3.1.2 辅助谐振转换极逆变电路(ARCPI) | 第75-77页 |
3.2 新型谐振极零电压过渡三相PWM逆变器的研究 | 第77-95页 |
3.2.1 新型RPZVT-PWM电路构成 | 第78-79页 |
3.2.2 新型RPZVT-PWM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79-85页 |
3.2.3 新型RPZVT-PWM电路工作过程控制 | 第85-86页 |
3.2.4 新型RPZVT-PWM电路参数设计 | 第86-88页 |
3.2.5 新型RPZVT-PWM电路仿真研究 | 第88-90页 |
3.2.6 新型RPZVT-PWM电路实验研究 | 第90-95页 |
3.3 PWM改进及基于最少辅助开关次数的过程控制 | 第95-100页 |
3.3.1 空间矢量PWM策略的改进 | 第95-99页 |
3.3.2 基于减少辅助开关次数的过程控制 | 第99-100页 |
3.4 RPZVT-PWM三相电路功率损耗及效率分析 | 第100-108页 |
3.4.1 硬开关三相逆变器的功率损耗分析 | 第100-104页 |
3.4.2 RP ZVT-PWM软开关逆变器功率损耗分析 | 第104-105页 |
3.4.3 逆变器功耗及效率分析的实验验证 | 第105-108页 |
3.5 本章结论 | 第108-111页 |
4 谐振过渡软开关技术变频器设计举例 | 第111-123页 |
4.1 谐振过渡软开关技术变频器主电路选择 | 第111-112页 |
4.2 谐振过渡软开关技术变频器主功率器件设计 | 第112-116页 |
4.2.1 三相逆变桥功率器件S_1~S_6的选择 | 第114页 |
4.2.2 吸收电容C_(r1)~C_(r6)(谐振电容)的选择 | 第114-116页 |
4.3 谐振过渡软开关技术变频器辅助元件设计 | 第116-118页 |
4.3.1 谐振电感L_r的选择 | 第116-117页 |
4.3.2 辅助开关功率器件S_(a1)~S_(a6)的选择 | 第117-118页 |
4.3.3 二极管器件D_r的选择 | 第118页 |
4.4 软开关技术变频器辅助开关控制电路设计 | 第118-121页 |
4.4.1 辅助开关控制原理 | 第118-119页 |
4.4.2 辅助开关控制器设计 | 第119-121页 |
4.5 本章结论 | 第121-123页 |
5 全文总结 | 第123-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4页 |
功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