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第一章 对理论平台—个类精神复演论的简介 | 第15-20页 |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教育重演论 | 第15-17页 |
·精神全息重演论 | 第17-20页 |
·与精神重演论有关的全息论的基本观点 | 第18页 |
·精神全息重演论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对个类精神复演论的新探 | 第20-39页 |
·对精神复演论科学依据的新探 | 第20-21页 |
·对精神复演论中复演内容的新探 | 第21-24页 |
·对人类精神进化的基本特征的新探 | 第24-36页 |
·潜能特征 | 第24-26页 |
·样板特征 | 第26-27页 |
·层次特征 | 第27页 |
·互动特征 | 第27-30页 |
·网络特征 | 第30-31页 |
·功能导向特征 | 第31-32页 |
·信息特征 | 第32-34页 |
·渗透特征 | 第34页 |
·保守性特征 | 第34-35页 |
·组合聚合特征 | 第35-36页 |
·对精神复演论运作机制的新探 | 第36-39页 |
第三章 初探汉语文教育个类精神复演的基本特征 | 第39-47页 |
·个类语言功能的进化特征 | 第39-41页 |
·人类语言功能的进化特征 | 第39-41页 |
·个体语言功能的发育轨迹 | 第41页 |
·汉语文教育个类精神复演的基本发展轨迹 | 第41-47页 |
·前汉语言阶段 | 第42-43页 |
·汉语言话语阶段 | 第43页 |
·汉语言文字阶段 | 第43-44页 |
·汉语言文章阶段 | 第44-45页 |
·汉语言文学阶段 | 第45页 |
·汉语言文化阶段 | 第45-47页 |
第四章 论个类精神复演论在汉语文识字教育中的化用 | 第47-61页 |
·汉字的进化轨迹 | 第48-54页 |
·前汉字阶段 | 第48页 |
·汉字字音的萌芽阶段 | 第48-49页 |
·汉字字形的萌芽阶段 | 第49-50页 |
·汉字音形义的进化结合阶段 | 第50-52页 |
·汉字字义的进化 | 第52-54页 |
·个类精神复演论在汉语文识字教育中化用的原则 | 第54-61页 |
·分离分步原则 | 第54-56页 |
·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原则 | 第56-57页 |
·韵语歌谣认读原则 | 第57-58页 |
·集中训练原则 | 第58-59页 |
·随文识义原则 | 第59-61页 |
第五章 论个类精神复演论在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化用 | 第61-68页 |
·书册原则 | 第61-63页 |
·专业性原则 | 第63-65页 |
·人文性原则 | 第65-66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66-68页 |
第六章 论个类精神复演论在学习动机理论研究中的化用 | 第68-74页 |
·利用精神复演论的基本特征对学习动机理论研究的分析 | 第68-72页 |
·利用潜能特征对学习动机研究的分析 | 第68-70页 |
·利用样板特征对学习动机研究的分析 | 第70页 |
·利用层次特征对学习动机研究的分析 | 第70-71页 |
·利用互动特征对学习动机研究的分析 | 第71页 |
·利用网络特征对学习动机研究的分析 | 第71-72页 |
·学习动机复演论 | 第72-74页 |
第七章 论个类精神复演论在汉语文教育其他方面的化用 | 第74-83页 |
·个类精神复演论在汉语文教育定序方面的化用 | 第74-78页 |
·对语文教育内容的定序 | 第75-76页 |
·对汉语文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定序 | 第76-77页 |
·对汉语文学科性质的定序 | 第77-78页 |
·略述个类精神复演论在语文教育中的其他化用 | 第78-83页 |
·解释指导性化用 | 第78-79页 |
·互补性化用 | 第79-80页 |
·整合性化用 | 第80页 |
·互证性化用 | 第80页 |
·深化性化用 | 第80页 |
·平台理论性化用 | 第80-81页 |
·启迪性化用 | 第81-83页 |
结语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附录 | 第87-88页 |
后记 | 第88-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