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干路网体系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中国城市化背景 | 第9页 |
·面对当前问题的反省 | 第9页 |
·健康城市理念的引入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2 城市干路网规划设计的变迁、检讨和回归 | 第16-31页 |
·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的历史变迁 | 第16-20页 |
·古代城市道路网 | 第16-20页 |
·近代城市道路网 | 第20页 |
·我国城市干路网规划设计的问题检讨 | 第20-24页 |
·我国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历史渊源 | 第20-22页 |
·城市干路网宏观布局规划 | 第22-23页 |
·城市干路网微观设计 | 第23-24页 |
·健康城市干路网规划设计的理性回归 | 第24-31页 |
·健康城市 | 第24-25页 |
·健康城市干路网规划设计理念原则 | 第25-27页 |
·健康城市道路网体系 | 第27-31页 |
3 健康城市干路技术分级与功能定位 | 第31-41页 |
·传统道路网体系规划设计范式的解读与批判 | 第31-32页 |
·解读与批判 | 第31页 |
·健康城市干路网关键特征 | 第31-32页 |
·健康城市干路技术分级 | 第32-39页 |
·国外城市道路分级 | 第33-36页 |
·国内城市道路分级 | 第36-38页 |
·基于健康理念考量的干路分级 | 第38-39页 |
·健康城市干路功能定位 | 第39-41页 |
·交通性主干路 | 第39-40页 |
·生活性主干路和次干路 | 第40-41页 |
4 健康城市干路网布局规划 | 第41-70页 |
·健康城市的功能布局 | 第41-52页 |
·健康城市空间形态 | 第41-49页 |
·健康城市用地与交通协调策略 | 第49-52页 |
·干路网布局影响因素 | 第52-54页 |
·自然条件 | 第52页 |
·城市性质、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 | 第52页 |
·城市用地布局 | 第52-53页 |
·对外交通设施 | 第53页 |
·交通结构 | 第53-54页 |
·干路网布局类型 | 第54-56页 |
·方格式 | 第54-55页 |
·环加放射式 | 第55页 |
·自由式 | 第55-56页 |
·混合式 | 第56页 |
·干路网密度控制 | 第56-62页 |
·干路网密度现状 | 第57页 |
·对最佳干路网密度的认知 | 第57-58页 |
·干路网合理密度需考虑因素 | 第58-60页 |
·对比总结 | 第60页 |
·干路网合理密度确定 | 第60-62页 |
·功能区路网组织 | 第62-70页 |
·中心区路网组织 | 第62-65页 |
·居住区路网组织 | 第65-70页 |
5 健康城市干路设计要领 | 第70-86页 |
·干路横断面设计 | 第70-78页 |
·机动车道设计 | 第70-74页 |
·非机动车道设计 | 第74-75页 |
·人行道设计 | 第75页 |
·分隔带及绿化带设计 | 第75-77页 |
·道路红线控制 | 第77页 |
·横断面形式选择 | 第77-78页 |
·交叉口空间设计 | 第78-86页 |
·通行能力匹配设计 | 第78-79页 |
·交通流空间运行秩序 | 第79-82页 |
·特殊设计 | 第82-8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6-87页 |
·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86页 |
·论文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详细摘要 | 第90-91页 |
详细英文摘要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