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法庭话语、权力与策略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7页
第一章 导论第17-40页
 第一节 法庭话语与权力研究的现状第17-29页
  一、法律与语言的关系第17-18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8-27页
  三、国内研究现状第27-28页
  四、成就与不足第28-29页
 第二节 本研究的概况第29-40页
  一、本研究的内容与布局第29页
  二、研究方法第29-30页
  三、本研究的意义第30-31页
  四、本研究的语料第31-40页
第二章 法庭话语与权力研究的理论框架第40-55页
 第一节 话语分析的批判的方法第40-43页
  一、批判话语分析第40-41页
  二、米歇尔·福柯和话语分析第41-43页
 第二节 本研究的法庭话语与权力理论模式第43-51页
  一、法庭话语的涵义第43-45页
  二、权力与权力关系第45-49页
  三、权力关系网络与法庭话语第49-50页
  四、小结第50-51页
 第三节 法庭话语的语言分析理论框架第51-55页
第三章 法庭话语的特征第55-62页
 第一节 法庭话语的场景与特点第55-56页
 第二节 法庭话语是一种典型的机构话语第56-58页
 第三节 庭审中话语角色的分配第58-59页
 第四节 法庭话语中的权力关系第59-60页
 第五节 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法庭话语中权力的表现形式第62-182页
 第一节 语用研究第62-70页
  一、引言第62-63页
  二、格莱斯的合作原则第63页
  三、目的原则第63-64页
  四、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分析第64-69页
  五、小结第69-70页
 第二节 话语结构研究第70-102页
  一、话轮结构和话轮转换第70-94页
  二、话题控制第94-102页
 第三节 话语策略研究第102-139页
  一、对比第102-107页
  二、反对第107-121页
  三、再阐述策略第121-133页
  四、第三部分评论第133-139页
 第四节 纯语言分析第139-181页
  一、庭审中的词汇应用与权势第139-163页
  二、庭审中的问话形式与权势第163-181页
 第五节 小结第181-182页
第五章 庭审中弱势者的话语表现第182-201页
 第一节 言语风格研究第182-187页
  一、模糊限制语第184-185页
  二、强势副词第185-186页
  三、犹豫性用语第186-187页
 第二节 句式特点研究第187-189页
  一、答话占支配性比例,问话少见第187-188页
  二、叙述型言语少,而片段型言语多第188-189页
 第三节 顺从与合作第189-193页
  一、重叠或打断对方表同意:是是、对对第189-190页
  二、反馈项目第190-193页
 第四节 自我修正与他人修正第193-196页
  一、自我修正与他人修正的涵义第193-194页
  二、庭审话语中的自我修正第194-195页
  三、庭审话语中的他人修正第195-196页
 第五节 对庭审语言的理解有困难第196-199页
 第六节 小结第199-201页
第六章 法庭话语策略第201-256页
 第一节 策略的重要性第201-202页
 第二节 法官的话语策略第202-214页
  一、话语权的行使与分配第203-206页
  二、打断第206-208页
  三、问话的类型第208-210页
  四、再阐述策略第210页
  五、第三部分评论第210-212页
  六、祈使语气词第212-214页
  七、词汇的感情色彩运用第214页
 第三节 公诉人的话语策略第214-224页
  一、反对第214-216页
  二、打断第216页
  三、对比策略第216-217页
  四、第三部分评论第217-219页
  五、人称代词与称谓第219-221页
  六、词语的感情色彩运用第221-222页
  七、问话的形式第222-223页
  八、再阐述第223-224页
 第四节 律师的话语策略第224-241页
  一、打断第226-228页
  二、反对第228-229页
  三、第三部分评论第229-230页
  四、人称代词策略第230-233页
  五、问话的形式第233-234页
  六、词语的感情色彩运用第234-236页
  七、再阐述策略第236-237页
  八、允许回答的言语风格第237-238页
  九、强迫性清晰策略第238-239页
  十、对比策略第239-241页
 第五节 原告、被告和证人的话语策略第241-254页
  一、话语风格第244-247页
  二、自我修正与他人修正第247-248页
  三、打断与反打断策略第248页
  四、反再阐述第248-249页
  五、词的感情色彩运用第249-251页
  六、反诱导性问话第251-252页
  七、反预设第252-254页
 第六节 小结第254-256页
第七章 总结论第256-265页
 第一节 本研究对司法实践的启示第256-261页
  一、法律语言的通俗化、大众化第256-257页
  二、加强控辩对抗和法官中立性第257-258页
  三、加强证人出庭作证的管理力度第258页
  四、加强对刑事被追诉人的人权保障第258-260页
  五、法官应注意的语言形式和话语策略第260-261页
 第二节 本研究对其他相关话语研究的启示第261-263页
  一、确立“批判的语言意识”第261-262页
  二、建立动态、发展的“权力”概念第262-263页
  三、建立完善、立体的分析框架第263页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第263-265页
  一、语料问题第263-264页
  二、研究方法方面第264页
  三、跨领域研究方面第264页
  四、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第264-26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65-275页
后记第275页

论文共2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执行当事人研究--以执行力主观范围扩张为中心
下一篇:论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