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诱导少孢节丛孢形成捕食器官的细菌的分离及机制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3页
 1. 捕食线虫真菌特有的形态结构——捕食器官的研究进展第11-15页
   ·捕食线虫真菌的捕食器官类型第11-13页
     ·粘性菌丝(adhesive hyphae)第11页
     ·黏性分枝(adhesive branche)第11-12页
     ·黏性网(adhesive network)第12页
     ·黏性球(adhesive knob)第12页
     ·非收缩环(non-constricting ring)第12页
     ·收缩环(constricting ring)第12-13页
     ·冠囊体(stephanocysts)第13页
   ·捕食线虫真菌的捕食器官的形成机制第13-15页
 2、土壤中真菌与细菌相互关系研究进展第15-21页
   ·细菌与真菌作为植物相关物质的分解者第15-17页
     ·对根际分泌物的分解第15-16页
     ·对纤维素的分解第16页
     ·对木质素的分解第16-17页
     ·对木质纤维素的分解第17页
   ·细菌分解真菌的代谢物或直接食用真菌第17-21页
     ·细菌食用真菌第17-18页
     ·真菌的共生细菌(fungus-associated bacteria)第18-21页
       ·真菌对其共生细菌的选择第18-19页
       ·共生细菌对真菌的影响第19-21页
       ·真菌的内共生细菌第21页
 3 本研究意义第21-23页
第二章 土壤中诱导捕食器官形成细菌的筛选与鉴定第23-3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23-29页
   ·实验材料第23-25页
     ·采集土样第23页
     ·供试菌株第23页
     ·培养基第23页
     ·主要试剂第23-24页
     ·主要仪器第24-25页
   ·实验方法第25-29页
     ·土壤中细菌的分离第25页
     ·诱导少孢节丛孢形成捕食器官的筛选模型第25-26页
     ·探索活性细菌的最佳发酵条件第26-27页
     ·活性细菌的16SrRNA鉴定第27-29页
       ·菌体培养第27页
       ·细菌基因组的提取第27页
       ·PCR扩增16SrRNA序列第27-28页
       ·PCR产物检测及16SrRNA序列的测定分析第28-29页
 2. 结果与讨论第29-33页
   ·土壤中细菌的分离第29页
   ·土壤中诱导真菌形成捕食器官的活性细菌的筛选第29-30页
   ·探索活性细菌的最佳发酵条件第30页
   ·活性细菌16SrRNA的鉴定第30-32页
     ·讨论第32-33页
第三章 细菌诱导少孢节丛孢产生捕器的机制初探第33-4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3-37页
   ·实验材料第33-34页
     ·细菌第33页
     ·真菌第33页
     ·培养基第33-34页
     ·主要试剂第34页
     ·主要仪器第34页
   ·实验方法第34-37页
     ·细菌与细菌发酵液对捕器的诱导作用第34-36页
       ·细菌的培养第34页
       ·发酵液对捕器的诱导作用第34-35页
       ·细菌对捕器的诱导作用第35页
       ·发酵液浓度固定不同菌体密度对捕器的诱导作用第35页
       ·细菌密度固定不同发酵液浓度对捕器的诱导作用第35-36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第36页
     ·营养对捕器诱导的影响第36-37页
     ·含细菌的发酵液对捕食线虫真菌捕器的诱导作用第37页
 2. 结果与讨论第37-47页
   ·发酵液对捕器的诱导作用第37-39页
   ·细菌(有或无发酵液液时)对捕器的诱导作用第39-42页
   ·营养对捕器诱导的作用第42-43页
   ·SEN对菌丝的观察第43-44页
   ·含细菌的发酵液对捕食线虫真菌捕器的诱导作用第44-46页
   ·讨论第46-47页
第四章 少孢表面诱导捕食器官形成细菌的筛选与鉴定及少孢表面Agrobacterium的观察第47-5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7-52页
   ·实验材料第47页
     ·真菌第47页
     ·培养基第47页
     ·主要试剂第47页
     ·主要仪器第47页
   ·实验方法第47-52页
     ·野生型少孢节丛孢的分离第48页
     ·野生型少孢节丛孢的形态学鉴定第48-49页
     ·野生型少孢节丛孢表面的细菌的分离第49页
     ·少孢节丛孢表面活性细菌的筛选第49页
     ·活性细菌的鉴定第49页
     ·乙酰丁酸酮(AS)对农杆菌的活性影响第49-50页
     ·野生型少孢节丛孢菌丝表面细菌的观察第50-52页
       ·SEM观察第50-51页
       ·农杆菌的FISH观察第51-52页
         ·探针第51页
         ·试剂配制第51页
         ·玻片处理第51-52页
         ·杂交第52页
 2. 结果与讨论第52-59页
   ·少孢节丛孢表面细菌的分离第52页
   ·少孢节丛孢表面诱导真菌形成捕食器官的活性细菌的筛选第52-54页
   ·野生型少孢节丛孢的形态学鉴定第54页
   ·少孢节丛孢表面活性细菌的鉴定第54-55页
   ·AS对农杆菌活性的影响第55-56页
   ·SEM观察结果第56-57页
   ·FISH观察第57-58页
   ·讨论第58-59页
全文小结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70页
附录1:论文中的相关的试剂配方第70-71页
附录2:论文中使用的缩写词及英汉对照第71-72页
附录3:常用的数据库和生物学资源第72-7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入侵植物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叶内生真菌炭疽菌(Colletotrichum)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下一篇:昆明市烟草病毒鉴定及花叶病的绿色防控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