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有害植物及其清除论文--杂草论文

入侵植物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叶内生真菌炭疽菌(Colletotrichum)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24页
 1 研究背景第10-21页
   ·生物入侵第10页
   ·中国生物入侵的现状和特点第10-11页
   ·生物入侵的危害第11-12页
     ·严重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第11-12页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第12页
     ·危害人类健康第12页
   ·生物入侵的过程和可能机制第12-13页
   ·生物入侵与紫茎泽兰第13-14页
   ·紫茎泽兰的入侵机制第14-16页
     ·紫茎泽兰“优秀的”生物学特征第14-15页
     ·紫茎泽兰对各种生态因子的宽幅适应第15页
     ·紫茎泽兰强烈的化感作用和生物排他性第15-16页
   ·紫茎泽兰的防治现状第16-18页
     ·化学防除第16-17页
     ·人工和机械防除第17页
     ·替代防除(生态法)第17页
     ·生物防治第17-18页
       ·引入天敌第17-18页
       ·微生物防治第18页
   ·内生菌和紫茎泽兰第18-21页
     ·紫茎泽兰和它的内生菌第18-19页
     ·紫茎泽兰与链格孢菌第19-20页
     ·紫茎泽兰与炭疽菌第20-21页
 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1-24页
第二章 紫茎泽兰叶斑和健康叶面炭疽菌遗传多样性研究第24-8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24-30页
   ·样品采集第24页
   ·菌种的分离和纯化第24-26页
     ·病叶上炭疽菌的获得第24-26页
     ·健康紫茎泽兰叶面炭疽菌的获得第26页
   ·菌株分子鉴定第26-28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26-27页
     ·ITS rRNA基因的扩增第27页
     ·使用限制性内切酶Hae Ⅲ(BsuR Ⅰ)、Rsa Ⅰ、Hin fⅠ进行酶切第27-28页
     ·分析酶切图谱及测序第28页
   ·炭疽遗传多样性研究第28-29页
     ·随机微卫星(CCG/CGA)PCR扩增第28-29页
     ·β-tublin基因扩增第29页
   ·构建系统发育树第29页
   ·数据分析第29-30页
 2 结果第30-85页
   ·菌株的分离和鉴定第30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0-31页
   ·ITS序列扩增第31-32页
   ·ITS rRNA基因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代表类型测序结果第32-35页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第32页
     ·代表类型测序结果第32-35页
   ·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5-80页
     ·紫茎泽兰及周边植物叶斑炭疽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5-56页
       ·不同地区的紫茎泽兰叶斑炭疽菌遗传多样性第35-49页
         ·基于ITS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5-40页
         ·基于β-tublin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0-45页
         ·不同地区病斑炭疽菌随机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5-49页
       ·不同入侵历史的紫茎泽兰叶斑炭疽菌遗传多样性第49-56页
         ·基于ITS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9-52页
         ·基于β-tublin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2-54页
         ·不同入侵阶段紫茎泽兰病斑炭疽菌随机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4-56页
     ·紫茎泽兰健康叶片内生炭疽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6-76页
       ·紫茎泽兰健康叶内生炭疽菌遗传多样性研究第56-69页
         ·基于ITS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6-61页
         ·基于β-tublin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1-66页
         ·不同地区紫茎泽兰健康叶内生炭疽菌随机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6-69页
       ·不同入侵历史的紫茎泽兰健康叶内生炭疽菌遗传多样性第69-76页
         ·基于ITS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9-72页
         ·基于β-tublin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第72-74页
         ·不同入侵阶段紫茎泽兰内生炭疽菌随机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第74-76页
     ·不同来源的炭疽菌的遗传多样性第76-80页
       ·ITS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第76-77页
       ·β-tublin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第77-79页
       ·随机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第79-80页
   ·系统发育关系第80-85页
     ·基于ITS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第80-82页
     ·基于β-tublin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第82-85页
第三章 炭疽菌遗传分化与致病力的关系第85-9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5页
   ·炭疽菌形态学特征的观察第85页
   ·炭疽菌对野外紫茎泽兰的致病力实验第85页
 2 结果第85-91页
   ·菌落形态第85-87页
   ·致病力测试第87页
   ·炭疽的遗传分化与致病力的关系第87-91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91-96页
 1 紫茎泽兰叶内生炭疽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第91-92页
 2 不同样点、不同地区、不同入侵历史及不同来源的炭疽菌之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差异第92-93页
 3 多基因法比单个基因研究更适合研究炭疽菌的系统发育关系第93-94页
 4 优势类型菌株没有明显的地理独特性和入侵历史独特性第94-95页
 5 炭疽菌对紫茎泽兰的致病力总体不强第95-96页
展望第96-97页
附录第97-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7页
致谢第137-138页
发表文章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霉菌灭活菌丝体诱导烟草抗TMV及pr-1基因时空表达
下一篇:诱导少孢节丛孢形成捕食器官的细菌的分离及机制研究